新华社成都11月17日电 题:他的答案在邛海边:一名法国导演在大凉山寻找戏剧原点
新华社记者卢宥伊、赵一帆、尹恒
傍晚的谷剧场,邛海微风吹过。铃声响起时,法国导演、演员塞赫日·尼古莱身在中国西南的大凉山里,站在彝族毕摩、俄罗斯导演与中国青年之间。他抬头看了看泸山山谷里的人群,仿佛在确认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会再度来到这里。
没有人从他那里得到过直接答案。然而在课堂、排练厅、村落访谈和夜间的舞台上,那些反复出现的细节——他专注的笔记、与演员的身体练习、在彝族村里听老人的歌声,共同构成了他此行的缘起。
出生于法国南部、作为太阳剧团核心成员的尼古莱,第一次来到大凉山是在2024年。他说,那是他第一次在山谷里看到一个戏剧节的形态——观众席是草坡,舞台背景是山线和湖面。他记得当地彝族青年在夜色中唱歌,也记得没有语言的肢体片段在火光旁被反复练习。
当时他问自己:这是否是戏剧的另一种起点?
今年,尼古莱作为大凉山戏剧节的法国发起人、国际戏剧公益大师班导师,再度从欧洲返回这片西南山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演员共处,与彝族仪式同场,与中国导演共同构建新的戏剧形式。
与自然接触,是他的第一个动机。疫情后,全球线上演出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和短视频改变了戏剧受众的观看习惯,但在他的理解里,“戏剧”那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本意就是“现场创造”。在谷剧场的阶梯上,不远处是平静的邛海湖面,观众能听到鼓点与山风,可以闻到草木的味道,可以看见演员真实的呼吸。他认为,这种非控制性环境带来的现场感,比任何完备的剧场都更能让演员保持真实,无法通过屏幕替代。
大凉山戏剧节也在因“现场”而获得新的身份。七年来,这个由凉山文旅集团发起的艺术节吸引了来自38个国家的400部戏剧作品,呈现1375场演出。它把国际艺术家带到中国西南的山谷,也把中国本土的戏剧实践推到世界语境中。尼古莱认为,这种“流动”才是文化对话真正发生的方式。
![]()
11月8日,法国导演、演员塞赫日·尼古莱与中国青年演员互动。新华社发
理解土地,是他此行的第二个原因。脱贫攻坚之后,大凉山的文化场景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越来越多彝族青年参与本地戏剧活动,村落的公共空间承接艺术项目,社区开始出现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尼古莱说,他在村寨里听老人唱歌,也听到年轻演员讨论如何用彝语讲述当代的故事,“这种变化,让人能看到文化发展的另一条路径”。
他此行的第三件事,是观察“人”。尼古莱在大师课上遇到过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也遇到从大凉山村寨赶来的非专业演员。他们在同一间排练厅里完成肢体练习、即兴任务、音乐互动,而多年在欧洲教授演员训练的他,将这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共创”。
今年,他继续带来大师课,以中国三国故事与希腊悲剧结构为基础,尝试在7天6夜与中国学生共排新作。他不愿意把这称为“教学”,而是“分享”。他说,在这里,“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被淡化,大家在同一个空间里寻找共同的表达方式。他认为,如果戏剧艺术仍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在本地文化、古老传统和当代经验之间创造新的语言。
尼古莱说,未来的大凉山戏剧节应该让更多外国艺术家来到这里,也让更多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的青年参与,“这样它就会自然成长”。
夜色降临,大凉山戏剧节的多个剧场同时亮起灯光。新村剧场里的法国木偶剧《小红帽》刚刚结束。木偶、音乐与两位法国女演员在台上构成一个小小的宇宙,西昌的孩子们在台下安静而专注。演后谈开始时,提问声此起彼伏——语言成了最不重要的部分,孩子们的理解与好奇比字幕更直接。
尼古莱对这种现场并不陌生,他在大凉山反复看到类似瞬间:演员和观众在同一个空气流动里,找到理解的通道。他说,戏剧跨越语言之前,跨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或许是他在大凉山确认的答案之一。
视频作者:尹恒、刘海、赵一帆、邓楚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