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郓城,一场名为“身边榜样·前行力量”的先模宣讲活动正深入机关、学校、企业、乡镇和农村。拾金不昧的教师、勇跳冰河救人的村民、常年照顾孤寡老人的邻里、坚持公益十余载的“中国好人”、带动上千人就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些从群众中走来的榜样,他们的善行义举已成为这座小城最闪亮的道德名片,成为郓城最温暖的风景。
“近年来,郓城县好人好事不断涌现,靠的是文化滋养、制度保障、氛围营造和典型引领。”日前,郓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俊阁说。
闭环机制,让美德生根发芽
如何让美德善行蔚然成风?郓城县探索建立起一套“发现—选树—培育—激励”的全流程闭环机制,将典型选树融入文明实践、移风易俗、家风建设等日常工作,形成完整培育链条。
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的宣讲队,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在轻松拉家常中,挖掘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先进典型。
“选树典型不是终点,培育才是关键。”郓城县文明办负责人介绍,县里通过举办榜样故事会、百姓宣讲大赛等活动,帮助典型人物提升表达能力,同时组织理论学习和文明实践,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素养。
在激励措施方面,郓城县注重精神与物质并举。一方面,将感人故事编成快板书、地方戏,借助“送戏下乡”让美德佳话传唱开来;另一方面,推行“美德积分”制度,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并给予隆重的社会表彰奖励,让“好人有好报”成为社会共识。
凡人善举,传递温暖力量
杨庄集镇初级中学教师王凤明拾金不昧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今年1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她在校门口捡到一个装有现金和银行卡的挎包,在寒风中苦等失主未果后,最终通过学校联系物归原主。“这没啥,谁遇到这样的事都会这么做。”她朴实的话语,折射出郓城人骨子里的善良。
不久前,在陈坡乡杨寺村,村民杨学瑞路经鄄城县红船镇时恰遇电动四轮车坠河,车内4人被困。他毫不犹豫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成功救起4人,并对其中一名8个月大的婴儿实施心肺复苏,直到救护车赶来才默默离开。
退伍老兵黄修良创办爱心义工协会,连续21年举办孝老敬亲节,在重阳节为老人们送去文艺演出、生活物资和义诊,用长情陪伴温暖夕阳。
志愿网络,汇聚爱心暖流
郓城拥有培育“好人文化”的肥沃土壤。目前,全县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20万,组建了超过2000支志愿服务队,形成了密集的爱心网络。
在随官屯镇汉石桥社区,志愿服务已经融入日常。志愿者帮助老人进行养老资格认证、打扫庭院,重阳节张罗饺子宴,春节送上米面油。“老人是根,孩子是苗,都得用心护。”社区志愿者协会会长吕聚美的话简单却充满深情。
创新志愿服务项目也在不断涌现。“黄河郓畔·生态护航”项目与河南省台前县组建联合巡逻队,共同守护母亲河。覆盖全县22个乡镇街道的“我‘H’你”志愿服务项目,统一了救援电话、设立了固定服务点,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好人”吕斌在2012年牵头成立了菏泽市首家公益组织——郓城县志愿者协会。13年来,他带领2000多名志愿者开展了上千次活动,筹集善款物资,帮扶了无数需要帮助的人。“一个人的爱心是微光,一群人的爱心能汇成星河。”吕斌感慨道。
近年来,郓城县着力打造“德来好郓”四德品牌,在全县评选出“五星级文明户”万余户、“孝德之星”万余人、诚信企业200余家。随着“好人文化”日益深入人心,全县已涌现出8名“中国好人”、64名“山东好人”、38名省市级道德模范、5户省级文明家庭以及109名市县级见义勇为人员。
从个体的善心闪光到群体的积极响应,从偶然的义举到持久的文化氛围,道德的种子如蒲公英般播撒在这片崇尚“好汉”精神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花开遍野。郓城,这座因《水浒传》中“及时雨”宋江故里而闻名的古县,如今正以新时代的“好人文化”,书写着关于温暖与文明的崭新篇章。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啸 通讯员 赵考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