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一所大学的田间思政课这样上

0
分享至

当晨露在辣椒叶尖悄然滚动,当清脆鸟鸣与琅琅书声在校园上空交织回响,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书院的“铸牢田”里,教师蹲在田埂旁,细致讲解地膜覆盖的诀窍……这片不足三亩的土地,不仅是春耕秋收的菜园,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课堂。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打破课堂教学、田间实践、生活应用间的场景壁垒,于2022年3月建成“铸牢田”,以“一班一田”劳动实践基地为载体,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淬炼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畦“铸牢田”:实践体验中感悟劳动之美

“不输给雨,不输给风,不输给夏天的炎热,拥有强健的身体。”2022年6月10日,西南民族大学首个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暨“一班一田”劳动成果展示会在太平园校区举行。当“2103班实践基地”班牌插入土地的那一刻,耕耘的故事就此开启。

开拓之初,挑战不断:土壤板结严重、肥力明显不足……初期负责“铸牢田”运营管理的预科教育学院师生们没有退缩,他们拓荒开垦、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排涝抗旱、采摘果实,共同参与劳动体验。昔日校园的小角落,成了学生饭前课后的牵挂地、师生展示特长的竞技场。


▲ 西南民族大学师生在“铸牢田”耕作。

“以前觉得劳动就是干活,现在才明白,每颗种子都蕴藏着成长的道理。”该校预科2402班学生高新洋在日记里写。这位来自城市的“00后”,初到“铸牢田”劳作时,连锄头都不会握,如今不仅能熟练种植辣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意志也更加坚定了,还如愿升入心仪的本科专业。在他看来,这堂生动的“大思政课”教会他的不只是技能,更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生哲学。

“田园疗法”是“铸牢田”的特色项目。为缓解学生们的学业压力,太平园书院围绕“自然疗愈”设计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开设香囊制作工坊,大家亲手采摘薄荷、艾草等香草,装入布袋中,让草木的清香舒缓紧绷的神经;准备向日葵、驱蚊草、牵牛花等植物种子,让学生在照料绿植的过程中,感受生命成长的力量。这堂融入心理健康疏导的劳动课,让学生的焦虑情绪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逐渐舒缓。

“看着小苗从土里钻出来,每天都想来看一看。”学生姚靖说,劳动让她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如今,在‘铸牢田’里进行劳动实践成为了我消除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我还在田边搭建的‘心愿长廊’里,写下了成长寄语,希望能以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主动应对当下的学习和生活。”她说。

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彭瑶表示,“铸牢田”是学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生动实践。通过共种“铸牢田”,实现学生和职能部门间的协同联动,搭建融合发展、沟通交流的桥梁;号召师生用协作铸就团结,将“铸牢田”建设成为集劳动体验、专业实践、思政教育于一体的“民族团结实践田”与“同心育人园”。

四季耕耘课:学科融通中弘扬劳动精神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当这句农谚通过校园广播响起时,一年一度春耕节便如约而至。各族师生齐聚“铸牢田”,举行简朴而庄重的开耕仪式。


▲西南民族大学师生尽享丰收成果。

田间,班导师现场指导,手把手向学生展示拿锄头的正确方法和挖地垒土的技巧;具有农业科学专业背景的研究生,结合作物生长规律、土壤改良技术等专业知识,指导预科生记录作物生长数据、开展小型种植实验,将书本理论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种植实践。

专业力量的加入,让劳动教育更具深度。2024级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单素发挥专业优势传授种植技术,预科生马么阿日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大家分工协作、默契配合,将作物种植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

西南民族大学班导师张震介绍说,“铸牢田”的劳动教育,始终遵循“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智慧,形成“理论启蒙—实践操作—文化浸润”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学校还特别邀请园艺师、能工巧匠等担任学生们的耕种“指导老师”,手把手示范握持锄头的力度、播撒种子的间距,讲解耕种诀窍,让学生学习无人机植保、病虫害监测等现代农业技术,田间成为了“科普课堂”。

“这种‘学院派’与‘实践派’的碰撞,让劳动教育既有科学厚度,又有生活温度,更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着对劳动的尊重。”马么阿日感叹说。

田埂边特意留出“文化长廊”,放置各族学生手绘的二十四节气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田垄间悄然流淌。2024级预科生仲守婷分享说:“种地如读书,完整体验一轮耕作后才明白农民的不易和种地的艰辛,也让我更体会到了读书要靠日积月累。”

“铸牢田”的育人成果,体现在学生们的成长轨迹里。数据显示,参与“铸牢田”劳动教育的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显著提升,集体活动出勤率提高近50%。不少学生将劳动精神带回专业学习中:太平园书院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专项,吸引20余个由研究生与预科生组建的跨学科科研小组,共同开展课题研究;预科生麦麦提尼亚孜·麦麦提阿卜杜拉,在劳动精神鼓励下,本科期间专业成绩优异,成功保送研究生。

朋辈共耘图:在汗水中浇灌团结之花

为探索新时代书院制育人模式,进一步推进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西南民族大学于2024年9月成立太平园书院,12个学院的研究生和预科生共计1000余人入住书院,创新构建“需求导向、分层培养、实践赋能”三维一体朋辈互助体系。“铸牢田”也交由书院师生运营管理。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铸牢田”集体劳动中,书院研究生与预科生组成“结对耕读小组”,挽起袖子一起翻土播种。研究生耐心教预科生辨认作物幼苗,预科生则分享家乡的耕种习俗;休息时,田埂便成了临时课堂,大家围坐在一起读经典、谈感悟,书本里的道理在共同劳作中变得鲜活。这种“传帮带”让各族学生结下深厚友谊,也让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在汗水中愈发深刻。

收获季节,“铸牢田”举办劳动成果采摘分享活动。师生们领取工具、筐篓,按组别到田间品尝、采摘;采摘结束后,学生代表前往食堂后厨,进行蔬菜挑选、清洗、切配等准备工作;开餐时,学校教师为师生们打菜添饭,通过餐盘传递劳动的温暖;餐桌上,大家围绕“舌尖上的幸福”畅所欲言,从播种时的期待到收获时的满足,话语中饱含丰收的甜蜜。这场从田间到餐桌的劳动体验,道出了“铸牢田”最珍贵的收获——在共同耕耘中,心与心的距离被悄然拉近,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发芽、开花。


▲西南民族大学“铸牢田”项目交流展示点。

如今的“铸牢田”,早已不是简单的菜园。入口处“西南民族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牌子,醒目屹立;田边的农具房里,各式耕种工具整齐有序地摆放着。灌溉用的水渠被命名为“汇流渠”,寓意“各族师生齐聚,共育一片良田”。田旁还建有小亭子和秋千,课余时间,学生们常聚在这里,或交流耕种心得,或讨论学习问题,欢声笑语伴着草木清香。

“劳动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会耕耘,更在于让他们在共同劳作中明白:中华民族就像这片土地上的庄稼,只有相互依存、相互滋养,才能在时代的风雨中茁壮成长。”太平园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书院将持续开展内涵建设,积极打造“铸牢”教育实践创新品牌,让各族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田。

(作者:马伯忠 陈雪龄 滕庆武。本文图片由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提供)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王珍 周宛霖

制作 |刘艺璇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国家民委 incentive-icons
国家民委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账号
6249文章数 662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