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日“交火”升温之际,一直“模糊处理”的欧盟突然扔出一张底牌:我们欧洲议会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个别议员的行为,不代表我们整体立场。
日本政客在那头“蹭火”,欧盟却在这头“灭火”,外交场上的这波操作,不只是澄清,更像是一记“提前踩刹车”的动作。
这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欧洲议会在中方强烈表态之后做出的回应。最近,日本一些议员跑去窜访台湾,声音特别刺耳。中方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理,多次表达严正立场。
就在这种背景下,欧洲那边有个别议员也开始蠢蠢欲动,说了些不合时宜的话。但欧洲议会很快就出来“踩了一脚刹车”,直接把话挑明了。
我们对中国的政策没变,个别人的言论不代表欧洲议会,也不代表欧盟整体。这个时间点非常微妙,不早不晚刚刚好,正好在中日矛盾升温的时候。
欧洲这一手,更像是明确告诉中方:我们不站队,我们不添乱。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欧洲虽然和美国是盟友,但在对华政策上一直保持某种“战略模糊”。
该说硬话的时候说几句,但真要做决定性的动作,却总是留一手。尤其是最近中欧之间举行了多轮高层交流,经济、贸易、气候这些领域都还得合作。
不可能因为个别议员的表态就全盘否定中欧关系。而且,欧洲现在内忧不少,经济复苏不稳定,能源价格也时高时低,再加上中东局势不稳、乌克兰问题还没解决,哪个都不是省心事。
这个时候,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在亚洲又多一场他们控制不了的对抗。说到底,欧盟这次“亮底牌”,其实是一次战略自保。
他们不想让外界误以为欧盟要跟着美国、日本在台湾问题上走极端,这样一来,不仅会损害中欧关系,还可能让欧洲在地缘博弈中被动。
他们很清楚,中国不是现在的欧洲可以轻易得罪的对象。光是中欧之间的贸易联系,就是让他们必须“稳住”的理由。更别说还有一带一路、绿色转型这些需要合作的项目。
说到底,欧洲这次的表态,不是“挺中方”,而是“保自己”。再看看日本那边,政客们一个个都在找存在感,想在台湾问题上刷点分,争取国内支持。
但欧盟不同,他们没那个“台海情结”,也不需要靠台湾问题来拉选票。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务实,知道哪条线不能碰。
而且这几年中欧关系虽然有摩擦,但整体还是朝着“合作大于分歧”的方向在走,尤其是德国、法国这些国家,一直都在推动和中国的经贸合作。
欧洲议会虽然有时候话说得难听点,但真正决定政策的,还是那些大国领导人。从历史上看,欧洲在类似问题上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做。
当年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拉拢欧洲时,也不是所有国家都买账。法国、德国就选择了和美国保持距离。这次在台湾议题上,欧洲的谨慎和当年如出一辙。
他们知道,跟着美国走得太近,最后吃亏的可能是自己。而且现在中美关系已经够紧张了,欧洲如果贸然介入,反而会让局势更加复杂。
与其被拖进来当“棋子”,不如早点表明态度,避免被误会。这几年,欧盟在对华关系上其实一直在做平衡。一方面,他们跟着美国说“去风险”,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扩大和中国的贸易合作,还在关心中欧投资协定的后续问题。这种“又要又要”的状态,其实是欧洲现实处境的真实反映。
他们没法像美国一样搞极限施压,因为他们没有那个实力,也没有那个底气。这次在台湾议题上的快速澄清,就是他们不想让中欧关系“误伤”的一个实际表现。
当然,也有人说欧洲这波操作是为了给年底的中欧峰会铺路。这个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中方一直都在强调中欧关系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欧洲议会出了乱子,中方肯定会有所反应。欧洲不想峰会前节外生枝,所以赶紧澄清,算是提前降温。
这种“预防性外交”,在欧洲其实挺常见。尤其是当他们发现自己在舆论上被误解的时候,更会主动修正立场,避免影响全局。
总的来说,欧盟这次的表态,不是突然变脸,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踩刹车”动作。他们知道,在中美博弈、日本挑事的大背景下,自己最好的选择是保持距离、稳住节奏。
这不是什么“亲中”或者“反美”,而是他们一贯的现实主义逻辑。看清楚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这张“底牌”背后的分寸感和策略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