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焚书”,相信大家都会想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虽然秦朝焚书坑儒的真相,可能未必后世儒家宣传的那样,但毕竟的确有过“焚书”。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其实一共有三次焚书,秦朝焚书只是最弱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文化灾难是在后两次,其中第三次始于距今百年左右。接下来,就谈一谈中国后两次“焚书运动”。
![]()
清朝焚书
最近一段时间,“如何看待清朝”成为舆论焦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认为清朝近代失败是中国封建制度(就是秦制)和中国文化走到了死胡同,是中国传统的失败、不是清朝的问题,换个汉人王朝结局一样,甚至还不如清朝。
其实,这个观点存在重大问题,学者杜车别的《历史观最根本的分野——是否承认大规模民族压迫对文明的倒退作用》中有过相关论述,即落后少数统治先进多数时,基于自身情况和稳固统治等的客观需要,必然会带来文明的倒退、封闭等。
![]()
因此,民族的“族格”平等,但不代表谁统治中国都一样,清朝这种权力结构(钱穆称之为“部落政权”),必然会对文明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由此如果换个汉人王朝,在近代遇到同样的危机时怎么可能与之一样!关于这一论断,清朝焚书也能给出答案。
所谓清朝焚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首先,清修明史、四库全书之后,烧掉了大量资料、书籍。比如,清朝乾隆年间销毁了约3000万份明代官方档案,仅保留3000余件(主要为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其余档案被系统性焚毁或篡改。至于清修四库全书,焚书更为严重,所谓“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其次,以上是物理性的焚书,但还有“精神焚书”,比如清朝有各种禁书,乃至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成了禁书;更为严重的是“文字狱”,长达150余年、六代人的文字狱,其实也是精神上的焚书,于是清朝文人只能玩“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的考据学”,其他不能玩也就相当于被焚书。
![]()
第三,除了文字狱的“白色恐怖”、批量禁书等之外,还有阴狠的一招,就是一方面清朝选择程朱理学中更僵化、更保守、更教条的部分,一方面是康熙将治统与道统合一,将儒家经典解释权集中于皇权。于是,观点与之不合的书籍就被边缘化、乃至消失,这是另一种层面的“焚书”。
因此,清朝焚书更甚于秦朝,不仅有物理上的焚书,也有精神上的焚书,更重要的是持久性,不是秦朝那样短暂的焚书,由此对文明发展带来的巨大负面之影响可想而知。
![]()
近代焚书
秦代焚书,清代焚书,或在大家意料之中,但近代焚书却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可能很多人至今还没有意识到。
谈这个话题之前,先谈“文明”标准。按照西方“文明三要素”,就是青铜、文字、神庙或城市,那么中国只有3300多年的文明史;在殖民扩张中,西方一段时期判断“文明”的标准是“是否信仰基督教”,因此欧洲之外就没有几个国家或地区进入文明阶段。
![]()
显然,西方“文明三要素”存在重大缺陷,比如蒙古、女真等长期没有文字,或者没有青铜相关矿产的地区却有统治几千万人的国家,这些都是没有进入所谓“文明”的阶段?不信仰基督教就不文明、不道德?因此西方这套标准本身问题重重。
但不管如何说,西方通过一套标准,就可以抹杀其他。近代以来的中国,就面临这一问题,其实就是相当于变相的“焚书”。
![]()
学者翟玉忠在“近代‘焚书运动’——学界系统尘封中国古典学术”一文中指出:“过去百年来,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被西方学术体系重新定义,并以此为原则‘整理国故’。无论学者们出于有意还是无意,结果经、史、子、集的本来面目被遮蔽了,其内容和社会功能被全面消解。”
近代以来,以胡适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以西方的方法“整理国故”,研究中国文化。但问题是,完全按照西方哲学理念整理诸子百家,完全按照西方史学理念研究中国历史,完全按照西方字母文字特征衡量汉字起源等,必然出现驴头不对马嘴的情况,中华文明必然遭到严重扭曲。
![]()
在这种情况下,蕴含中华文明真相的典籍被扭曲,中华文明的真相就被遮蔽,这虽然不是“物理性的焚书”,实质上却是更大灾难的“焚书”,是成文明体系的“焚书”。因此,“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被西方学术体系重新定义”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焚书”。
除此之外,中国学术界中不少人对西方盲目相信,比如中西史书中“波斯”名称来源、还有“大夏”等矛盾,究竟该信中国史书还是信西方史书?现实大家都知道,很多问题上是相信西方史书,这就是另一种层面上的“焚烧了中国史书”。
![]()
最后,关于本文话题,还有两点值得一谈:
首先,谈及西方话题,不知道有人真是极端思想还是故意捣蛋,总是说“没有西方,你中国如何如何”、“你应该扔掉手机、断掉互联网”等之类的话,和这种人讲道理讲不通,就说个略耍无赖的逻辑,即西方那么反华、为何不扔掉中国发明的刀叉而用手指“扣”着吃呢?
其次,对于“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被西方学术体系重新定义”之危害,其实前些年在学术界非常严重,以至于出现匪夷所思的现象,比如将孟子翻译为“门修斯”、将蒋介石翻译为“常凯申”,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学者不了解中国文化、以及对西方学术体系盲从盲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