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台青陈羿名对话时,他的语速非常快,但逻辑又特别清晰,每一段话都像在演讲,又似乎是在接受大厂面试。这个生于1998年的台湾青年,现在身份是某品牌数字引流专员。去年6月毕业的他,已完全具备了“大厂气质”:干练、果敢、自信。但他认为这些成长,从在大陆求学起就慢慢开始了。
01
模糊但正向
陈羿名生于台北,从小就是“学霸”,高考后顺利就读台湾大学。感觉自己之前的经历一帆风顺、但又不甘于此的陈羿名,小小年纪就想走出“舒适圈”。思考过后,他觉得大陆是最优选择:离家不远,机会又多,最关键是文化相同。“如果真让我去欧洲,文化习俗完全不一样,我会担心。但大陆不一样,这是一个听起来很亲切、机会很多、试错成本很低的地方。”于是在准备读研时,来大陆成了他的目标。
![]()
陈羿名严谨又认真,每一个决定都要有理由支持才去做。回想起当时对大陆的了解,他直言“模糊但正向”,“我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能是最初对大陆产生向往的原因。身边也有人去过大陆,但是不多,我对大陆的印象是模糊的。”大学期间,陈羿名跟随老师参加了全国台联组织的夏令营,到了北京、长白山等地,亲眼看到大陆果然和自己想象中差不多。
2019年暑假,他又通过学校的“大陆实习计划”去武汉实习了一个月。对他来说这段听起来并不长的实习经历,进一步验证了他对大陆的感觉,“这是一个值得来深度探索的地方”。本科毕业后,陈羿名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开始了大陆求学之旅。
02
证明自己不用喊口号
到清华后,陈羿名觉得身边的同学都比自己优秀得多,但他们又不会高高在上,都很踏实勤奋。用陈羿名的话说,“他们表面上很低调,但其实都蕴藏着光芒。我本以为自己口才还挺好,但来了以后发现身边的大陆同学说话逻辑都很清晰,我能从周围人身上学到很多。”陈羿名也深深认同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觉得自己也是这样踏实的人,既能仰望星空、更会脚踏实地,“可能这就是我和清华契合的部分,所以我和身边的同学也能惺惺相惜。”
![]()
比起大陆同学,陈羿名始终觉得自己考入清华是因为台胞身份“占了便宜”,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没那么多。因此从入校开始,他就执着于“要证明自己”。他不仅在学业上加倍努力,还参与了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在抱着想要证明自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竟超越了自己。
陈羿名不仅是学院学生会干部,也是研究生院团委干部。研二那年,在一个校企合作项目中,陈羿名成为某跨国企业的“校园招聘大使”之一。在第一次和企业开会时,所有担任“大使”的同学坐在一起,当被问到谁愿意担任“社长”一职时,一时间教室里静默,竟没有人举手。这时候,想突破自己的陈羿名主动当了这个“社长”。“其实在台大的时候我也很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但我觉得清华给了我一个更大的平台,我除了要像之前一样踏实做好本职,还应该试着去承担更多。所以在这里,我也是逼着自己完成了从参与到担责的转变。”
![]()
接手这项工作后,陈羿名发现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这个企业在清华的“根基”十分薄弱。新官上任三把火,陈羿名决定先花功夫提升知名度。于是从线下分享会到企业沙龙再到各种参访活动,一年时间基本没停歇,他们像专业公关公司一样提高内容质量、提升账号曝光度,还把新媒体账号和社群运营做得有声有色。半年之后这份坚持有了回响,原本排名靠后的这项工作,在全国30所重点高校中一举跃升至第7位。这份成就感对陈羿名来说,简直比拿奖学金还开心。他还留下了很多可以一直用下去的经验做法,他执笔的SOP(标准作业程序)至今还在沿用。
2025年暑期,他得到一个好消息,本年度刚结束的这一届,清华团队获得了该企业全国评优第一名!“不敢说这个成绩归功于我,但我可以自信地说,我开了一个好头。”这段经历让他明白,“证明自己不用喊口号,把每件事做好,别人自然会看到”。
03
也会畏难,但不会太久
研二下学期时,陈羿名在学长邀请下加入了一支乡村振兴支队。在研二到研三的时间里,他先后两次前往山东省某县。第一次去时,陈羿名就被学长列为见习队长,跟着学长的步伐参与一些执行工作。后来由于学长面临毕业,担子逐渐落到了陈羿名身上。当了队长以后,陈羿名一开始觉得一团乱麻,“我其实是个畏难的人,有很多事在我面前时,我往往要花很长时间去梳理清楚,安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当时真是压力很大。”但畏难情绪并没有持续太久,那段时间他走路都在思考,怎么继承原有的基础,怎么去变革,怎么开展工作。
他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招募队员,需要有人调研、有人出方案。最难找的可能是建筑设计专业的同学,因为清华建筑系都很忙,而村里有个废弃学校急需改造。陈羿名发动了所有自己能想到的关系,一个个发邀请。慢慢地,他的团队达到了15人。
陈羿名和团队一起拿着调研结果,告诉村民如何更好的发展各类产业,甚至帮助设计文创产品、拍摄视频传播,他们想把村里的风貌更多宣传出去。但慢慢他发现,学生的想法还是过于理想。“创意再好,最重要的是能落地”,比如原本他想办一个嘉年华,把村里的优势农产品进行集中推广。但问了村民才发现,他们最主要的产品是粉条,生产期是冬天,而他们暑假去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库存。经过几次磨合和调整,陈羿名和团队渐渐梳理清楚了这些工作,助农直播、助学讲堂等活动都做得风风火火。
![]()
寒假时陈羿名再访,惊喜地发现当地采纳了他们的方案!当看到团队一宿一宿熬夜改出来的设计图真被盖成学校、自己和同学设计的IP文创摆在里面展示的时候,他激动地整晚没睡。“这种成就感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也是我积累到的‘软实力’,这种能力我觉得会伴随我一生。”虽然离当时的社会实践已过去两年,陈羿名回忆起来依然侃侃而谈、面带微笑,“如果有时间,我还是想回去看看”。
04
青春“四部曲”
临近毕业找工作时,陈羿名并没有想回台湾工作,“我既然来了大陆,就想要留下来”。在没来大陆之前,他听说过一句话,“台湾青年来大陆的‘四部曲’是学习、实习、就业和创业。”陈羿名笑着说,我的学习和实习已经完成了,自然要继续留在大陆就业。
秋季招聘一开始,陈羿名就凭借优秀履历拿到了大厂offer,目前扎根于浙江省。入职一年来,他几乎跑遍了浙江所有地级市,最多时候一天连轴转了4个城市。陈羿名的工作是辅导传统门店通过数字化渠道推广产品,比如运营抖音账号、优化美团店铺页面等。他觉得自己最大的业绩是制作了一个指导门店学习如何操作引流的视频,还被列为全国门店学习推荐教材。现在陈羿名在杭州一共负责超过1000家门店,经过数字化培训和“改造”,也为这些门店额外创造了数亿元的销售额。
![]()
陈羿名在大陆已经学习生活了四年多,也早已融入了这里。从开学的新生培训开始,他就通过抄写老师的PPT练习简体字,慢慢发现拼音没那么难,“我觉得来大陆就要不断深入融入这里,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利用学生时代的假期时光,他走遍了大陆十几个省。现在周末如果没有工作,他最喜欢坐火车随便去一个周边城市住上一晚,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说起“四部曲”,陈羿名坦言自己还没有去创业的想法,“目前就想在公司做深做广,把本职业务做精以后,也想尝试别的岗位。”陈羿名想一直跟随大陆经济发展的脚步,“这里是一个太适合年轻人奋斗的地方了,只要你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作者 | 周慕云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