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月14日,深圳市光明区2025年上半年“送新兵 迎老兵”仪式在红花山公园举行。
南方都市报联合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推出“戎耀南粤 走在前列——广东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纪实”系列报道,第二期聚焦全省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工作建设成果,探访“努力在提升接收安置质量上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
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工作是一项涵盖转业军官、安排工作退役士兵的岗位匹配与待遇保障,以及军休干部的接收、服务管理等环节的系统工程。作为兵员大省、驻军大省、安置大省,近年来,广东致力于构建全周期全方位全要素安置体系,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退役军人安置任务,在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工作上不断破题、深耕细作,以一系列创新举措给出高分答案。
从“有岗”到“优岗”
“6+1”机制实现“人岗相适、阳光安置”
“现场选岗环境设置很暖心,工作人员服务也非常热心。”今年9月初,在广州市2025年转业军官现场选岗会上,一位刚刚选定安置单位的转业军官发出感慨。
当天,416名转业军官依次走向选岗屏幕,在纪检监察人员和公证员的注视下,自主选定心仪的工作单位。
“暖心”与“热心”的背后,是广东对安置工作“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不懈追求。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移交安置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为转业军官量身打造了“6+1”安置机制。“1”是1个考核赋分办法,“6”则是“直通车”、双向选择、考试考核、积分选岗、政策照顾、指令性分配等6种措施办法。
“我们形成‘四个说了算’的安置办法。”即考核赋分让部队说了算,确保服役贡献的权威性;直通安置、双向选择让接收单位说了算,满足单位的专业需求;积分选岗让退役军人说了算,尊重个人选择权;考核排名让分数说了算,彰显程序的公平性。
这套组合拳,既有助力实现专业岗位对口安置、特长人员精准安置的“精准滴灌”,也有促进人岗匹配的“双向奔赴”,更有体现公平公正的“阳光操作”,推动了退役军人接收安置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跨越。
“阳光安置”,是退役军人对广东安置工作评价中的高频词。为了让“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广东推出新举措: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对营级以下转业军官实行全省统一考试,其他类别转业军官安置以积分选岗为主。
今年8月,广东省2025年度转业军官全省统一考试顺利完成,全省11个地级以上市设立考点,共安排43个考场,874名转业军官参加考试。考试结束后,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结合笔试成绩计算参加考试人员的考试考核总分,各安置地再结合报岗(报考)情况及时公示入围(考试)结果。
对于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广东同样构建“6+1”保障体系,从指标约束、渠道拓宽、岗位审核、待遇保障、教育培训、金融惠军等6个方面强化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安置保障。
为了让服务更加高效、透明,广东专门开发了“广东省转业安置信息化工作平台”。在平台上,从考试安置计划公布、考场设置、成绩公布等,全流程进度一目了然。
从“一阵子”到“一辈子”
全周期全方位全要素体系铺就转型之路
当前,广东的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工作理念,已经从传统的“一阵子”安置,转变为服务保障“一辈子”的承诺。
这一承诺,体现在“全周期全方位全要素”的安置体系中。安置周期向前延展至部队确定年度转业人员起,向后拓展至安置上岗后的情况跟踪。
集中授课、参观交流、座谈研讨……今年8月,广东省各地陆续启动2025年度安排工作退役士兵接收报到工作。为帮助退役士兵顺利转型、增强适应能力,全面激发他们投身地方建设的积极性,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适应性培训。
在广州市番禺区,培训现场专门设置了政策咨询专区。现场专员面对面为退役士兵详细解读安置政策、就业创业扶持措施及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为退役士兵科学定制“职业发展地图”。
茂名市组织退役士兵实地参观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粤西研究院,通过现场观摩、专家讲解和互动交流,让他们深入了解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产业发展模式及市场需求等,帮助他们探索创业方向、规划职业路径。
深圳市设计了涵盖思政教育、心理调适、素质拓展的“课程包”,并融入实地研学等实践活动,全方位提升退役士兵的综合竞争力。
此外,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广东省移交安置信息化工作平台”建立回访信息化模块,要求以县(区)为单位对安置后的退役士兵进行持续跟踪。他们报到后的待遇落实情况、组织关系转移情况等关键信息,都需要被详细记录并上传至回访系统。这一举措确保了每一位退役士兵的权益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潜在的问题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和解决,将服务保障的闭环真正扎紧、扎牢。
从“老有所乐”到“老有所为”
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彰显“广东温度”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以下简称“军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如何安置好、服务管理好“军休干部”这个群体,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与温度。
近年来,广东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在超额完成军休干部“三年集中移交”任务的基础上,2024年又超额完成了年度接收任务的25%。
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军休服务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广东开启“即时审定、即时下达、即时接收”的工作模式,简化接收程序,提高安置工作质效,做到了部队、安置单位和军休干部“三满意”。
目前,广东共有军休服务管理机构64个。
在广州市天河区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三休养所,便民饭堂的饭菜香气扑鼻,文娱室内老同志们正练习书法,阅读空间整洁明亮,最新的报刊杂志、党建相关书籍等有序陈列。“我们整合社会资源,围绕‘医食住行乐’打造军休服务闭环。”天河区军休三所所长叶伟锋介绍。
深圳、广州、珠海建成的3所军休老年大学,更让“老有所学”成为现实——在深圳军休老年大学,零基础学古筝的老兵能登台独奏,研习中医的老同志成了邻里健康顾问。
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军休服务管理标准,推动建立“区域军休中心+军休所+退役军人服务站”的三级服务保障网络。
其中,区域军休中心承担政策研究、荣誉疗养等高层次、大规模的服务保障工作;军休所提供走访慰问、组织体检等日常服务管理;遍布城乡的退役军人服务站则通过设立“军休驿站”,将应急、延伸服务送到了军休干部的家门口。
广东还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发动、高标准打造“军休志愿服务”品牌。省级建立军休干部优秀人才库,组建思政、文艺、书画摄影、医疗等四支军休轻骑兵队伍。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惠州等市成立军休轻骑兵工作室,开展“银发力量 老兵闪耀”志愿服务,发挥军休干部优势,走进社区、企业、校园,开展国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目前,全省已成立20支军休干部志愿服务队伍,军休志愿服务品牌入围全省老干部工作品牌创建100个范例。
“退休不是终点,是奉献的新起点。”惠州军休干部雷亮这样说。雷亮退休后化身“红色校外辅导员”,深入中小学讲授国防知识,2024年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目前,广东通过开展军休服务管理机构“三个一”提质工程,培树了军休干部老有所为典型72人。
从转业军官的“阳光选岗”到退役士兵的“精准赋能”,再到军休干部的“老有所为”,广东正以机制创新破解退役军人安置的时代课题,用实践证明接收安置工作既要算好“岗位账”,更要算好“感情账”“发展账”。
统筹:李陵玻 邹琳
执行统筹:吴笋林
采写:南都记者 卢婉珊 杨伽 吴笋林 叶孜文 赵青 通讯员供图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