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刘逸南
22篇跨越30年的记忆,烛照出六位师者“充实而有光辉”的生命景象。张新颖教授的《启明:杂记我的复旦老师们》(以下简称《启明》)以其温暖而深沉的笔触,打开了一扇窥见知识分子精神血脉与师道传承的窗口。这本书收录了作者30年间写就的22篇文章,记录了贾植芳、章培恒、夏仲翼、骆玉明等六位复旦老师的行迹与心迹。这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部精神史,它通过个体生命的“光影声色与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记录,烛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情怀和现实关切。
最打动人的部分,莫过于《启明》中对诸位老师生命底色的刻画。其中着墨最多的贾植芳先生,其形象尤为鲜明。张新颖笔下的贾先生,并非抽象的学术符号,而是一个坚守知识分子风骨的师者。贾植芳一向乐观通达,张新颖认为,贾植芳的乐观源于他关心个人利益之外的事情,“始终关心着个人利益之外的事情,但又不是抽象的东西,而与具体的社会和历史、精神和理想、人和命运息息相关”。这种由“人的格局”的阔大带来的精神魅力,使得贾植芳成为真正有能力承担的人,这是贾植芳留给学生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无论是夏仲翼老师讲授“外国文学史”时的那种宏阔而不空疏、丰富而不散乱的讲述方式,还是骆玉明老师讲课时的“风烟浩荡,波涌浪激”,都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人文精神的种子。《启明》不仅关注老师的生命底色,而且注重他们的学术传承。
张新颖回忆夏仲翼的课堂:“那些年,我们还处在不知天高地厚的青春躁动中,夏老师的文学史课,却让我们不知不觉中沉浸到广阔而绵长的丰富世界。”这种教育的魅力,正在于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整个生命状态的感染和熏陶。
还有不少学林逸事,让我们看到师者们的人格魅力。《启明》一书中,除了厚重的历史担当和学术传承,那些闪烁着人性微光的小故事,为知识分子群像增添了生动色彩。这些学林逸事,看似轻松平常,却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师辈们的人格魅力。
《启明》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反思师道传承的本质。张新颖以其细腻而深沉的笔触,展现了师辈们如何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影响和塑造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他描述自己坐在贾植芳书房里的感受:“不知不觉中,心就安静下来,坚定起来。我的困惑和苦恼也慢慢地化解于无形之中,又在无形中培育起新的精神力量。”这种影响,不是通过刻意的教导,而是通过整个生命状态的感染。“那时候心里有一种奇异的宁静,又有一种对即将展开的世界的宁静的渴望。”这种“奇异的宁静”与“宁静的渴望”,恰是教育最美妙的成果——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整个生命状态的改变与提升。《启明》展示了人文学科真正的生命力所在,是生命对生命的触动和启发,更是精神火种的传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