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病开药跟以前不同了,从2026年1月开始,全国门诊处方都得按新规定执行,感冒发烧最多只能开7天的药,慢性病像高血压、糖尿病,最长可以开12周的药,不是医生不肯多开,而是医保系统管得紧了,超量开药需要自己付钱,系统也会自动拦截。
前几天我去社区医院,排队时听到有人抱怨说以前能一次开半年药量,现在每个月都得跑一趟觉得麻烦,其实这做法有好处,很多人习惯囤药,结果放着放着就过期了,只能扔掉浪费钱,现在改成按实际需要开药,吃多少买多少,反而能省下实实在在的钱,再说药品存放时间长了可能变质,特别是老人和小孩万一吃了变质的药闹肚子就更不划算了。
急性病的开药限制很严格,像感冒、拉肚子这类情况,最多只能开7天的药量,连最小包装的药品都不能超过这个天数,除非病人住在偏远山区或者行动不便,医生才会破例多开一些,但必须写明具体原因,并且由本人签字确认,这套流程虽然看起来有点繁琐,实际上是为了保护病人的安全,万一出现用药问题,责任能够明确划分,不会稀里糊涂地处理过去。
![]()
慢性病的情况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长期维持不变,以前医生开半年的药很常见,但现在不行了,如果用药超过四周,就需要多办三项手续:医生要评估病人的病情是否稳定,还要写清楚用药指导,病人也得签字确认,这不是走形式的事,而是要求医生认真查看病人的具体情况,不能随便开个处方应付了事,我觉得这样挺好,至少能知道医生确实在为病人考虑。
现在的系统审核变得很严格,开药的时候系统会立刻拦住那些不合理的处方,比如感冒却开降压药,或者把剂量改得太多,这些情况都通不过,医院如果被查到故意开大处方,不仅会被罚款,医生个人也要承担责任,这种做法虽然严厉但确实有效,毕竟以前有些地方为了多赚钱,开药就像批发一样随便,现在大家都不敢这样做了。
还好配套措施跟得上,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正规互联网平台复诊,医生调出患者的历史记录后开出电子处方,药品直接配送到家,患者不用每月跑医院也不用排队,处方还能流转到药店或医药公司,由快递送药上门,医保直接结算,如果突然感到不舒服也可以立即去医院重新开方,医保仍然可以报销,并没有完全限制购药。
这背后不只是为了省钱,人们以前习惯囤药,觉得有备无患,其实更多是图个安心,现在规则收紧了,反而让人用药更理性,医生也从多开药转向开对药,处方成了治疗过程的记录,而不只是买药的凭据,这种变化虽然细微,却让看病这件事变得更实在了。
患者这边也要配合,看病前把症状、用药记录、过敏情况和近期检查结果都准备好,取药时核对清楚药品剂量、服用次数和有效期限,有疑问直接询问药师,慢性病患者最好绑定医院官方线上平台,设置好复诊提醒避免断药风险,还要注意不要通过熟人关系多开药物,现在医保系统监管严格,一旦发现异常,不仅拒绝报销,还可能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2025年底的新版医保目录谈判中,121种高价新药通过商业保险的方式进入目录,这说明国家并不是只想省钱,而是为真正有效的新药腾出空间,一边合理用药,一边扩大药品覆盖范围,这两条路一起推进,这盘棋下得很大,普通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药价便宜了,开药数量减少了,医生看病也更加认真负责。
我支持这种改变,一开始可能让人感到不便,但从长远来看,它对身体健康、个人花费和医疗系统都有好处,规矩严格一些反而让人觉得安心,因为看病这件事不能随便应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