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perstone, 您的交易至优之选
共1887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前言
澳大利亚最近看上去像极了一匹被困在赛道围栏边、扬蹄欲飞却无法前冲的赛马。表面上,GDP回升、就业市场仍然热乎,消费旺盛——这本该是值得庆祝的“好消息”。
但正如澳储行副行长安德鲁·豪瑟直言:当需求已经逼近或超过供给极限,而生产力却疲软时,这种“好”的开局反过来会把国家经济逼入一个难解的困局。
换句话说,我们忙得不可开交,却依然跑不快——这不是活力,而是受限的忙碌。
表面上,澳大利亚经济似乎正享受着45年来最强劲的复苏。失业率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企业业务繁忙,需求旺盛。
![]()
然而,这种繁荣景象下隐藏着深刻的结构性问题:
需求已经超过供给,
经济正面临产能极限的制约。
豪瑟坦言,在这种背景下,即使通胀压力持续存在,储备银行也难以进一步降息刺激经济。
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长期疲软。澳大利亚经济在不加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最快只能增长2%,“按历史标准衡量,这远称不上辉煌的表现”。
这一数字令人震惊,因为它意味着无论需求多么旺盛,澳大利亚经济的供给面都无法有效响应,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的天花板异常低下。
供不应求的繁忙——生产力之谜
豪瑟把当前的悖论讲得清清楚楚:自疫情封锁解除后,消费需求的“弹簧”被释放,出行、燃油等商品价格短期抬升,加上一波又一波的服务消费,需求端迅速回暖。
但与此同时,企业的生产力并没有跟上脚步。
产能瓶颈、投资不足、技能错配和长期低迷的投资率,使得供给端成为了掣肘。结果是:想降息来刺激未来增长?空间却有限。
想通过货币政策来“软着陆”?难以保证不会加剧通胀压力。
澳大利亚的生产力问题并非新鲜话题,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其负面影响被放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与矿业繁荣时期相比,当前的企业投资远低于峰值水平。
企业似乎陷入了一种奇怪的惰性:宁愿守着现有业务模式,也不愿冒险投资新技术、新设备或新流程。
这种投资疲软的直接后果是生产效率的停滞。
在制造业,澳大利亚的企业仍在使用相对过时的技术;在服务业,数字化进程缓慢;甚至在资源行业,这个澳大利亚的传统优势领域,创新和效率提升的速度也令人担忧。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的企业似乎更倾向于通过雇佣更多员工来扩大规模,而非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人均产出。
![]()
这种模式在短期内或许能创造就业,但长期来看,却会导致整体经济效率的下降。
这就像给一辆老旧的跑车换了更大的油门——引擎跟不上,车速只会抖得更厉害。
生产力低迷:根源何在?
说到为什么生产力这么糟,不能只把锅甩给“疫情后”的一次性冲击。豪瑟和市场上的不少经济学家点到了几个长期因素:
01
商业投资不足:
除了大宗商品繁荣时期的短暂高潮,澳洲企业总体资本支出远低于能够显著提高产出的水平。没有机器设备、没有技术改造,劳动效率很难提升。
02
技能与岗位错配:
近期新增就业更多出现在非市场部门(如养老护理、教育),而私营部门真实的生产性岗位增长并不理想。劳动力虽然“有”,但未必在能提升产出的地方“动”起来。
03
生产率长期疲软:
这不是一年两年造成的,而是多年累积的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对创新的懈怠和结构性问题导致的后果。
04
对资源型经济的依赖性:
矿业繁荣时大家赚得多、投入看起来足够,但这种“资源富裕”并没有被高效转化为全经济的长期投资与技术溢出。
05
政策与激励不到位:
在鼓励长期资本形成、吸引高附加值产业和技能培训方面,政策的信号仍有不足。
![]()
生产力危机的日常体现
对于普通澳大利亚人而言,生产力危机并非抽象的经济概念,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切身体验。
在咖啡馆,你可能会发现服务速度比几年前更慢,不是因为员工不努力,而是因为流程优化和技术应用不足;
在建筑工地,你会发现项目进度常常延误,不是因为工人懒惰,而是因为管理效率和协调能力有限;
在办公室,你会发现会议一个接一个,但决策速度并未相应提升,因为沟通效率和决策机制存在问题。
更宏观地看,生产力危机意味着生活水平提升的放缓。没有生产力的持续提升,工资增长将缺乏坚实基础,公共服务质量难以持续改善,政府财政空间也将受限。
最终,每个人都将为这种集体性的效率低下付出代价。
诚然,把一切责任推到“全球趋势”或“疫情后效应”上容易得多,但这掩盖不了一个事实:
澳大利亚长期在某些关键领域
选择了“躺平”。
要么享受资源红利的短期果实,要么对结构性改革和跨行业投资热情不足。
结果就是,当真正需要供给侧升级时,大家才发现口袋里没有工具。
更让人无奈的是,企业层面常有短期回报偏好:分红优先、资本开支后置。政府与市场的激励链条没有把长期生产率提升放在显要位置。
![]()
教育培训、劳动市场灵活性、研发税收激励、基础设施投资,这些看起来“技术性”的事务,却是决定未来能跑多快的底盘。
结语
豪瑟的话里有警告也有希望:澳大利亚拥有矿产、地理与储蓄等天然优势,但若不把这些优势转化为真正能提升生产率的长期投入,我们就永远只能在“看起来不错”的表面繁荣里打转。货币政策可以短期抚平波动,但不能从根本上替代投资和结构改革。
如果我们继续满足于“看起来繁忙”的假象,最终会发现自己像那匹被围栏困住的赛马——体力与斗志都有,但跑道被围得太窄。真正的出路,是让企业敢投、让人敢学、让政策敢于为长期增长下注。否则,所谓的“强劲复苏”可能只是经济学史上又一个美丽而危险的插曲。
澳洲财经见闻
*本文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16
11-2025
14
11-2025
13
11-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