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尴尬,是被发达邻居们“包围”着,却总在各类发展榜单上沦为“环江西”背景板。一边是广东14.3万亿、浙江9万亿的经济体量,一边是自己2024年3.42万亿的GDP总量,夹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之间,江西明明守着“黄金区位”,却长期给人“捞不着”的错觉。这不是运气差,而是地理、产业、时代机遇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背后藏着太多现实考量。
![]()
先看地理这道“天然枷锁”。打开江西地形图就知道,武夷山脉、罗霄山脉、南岭山脉围成了一个天然盆地,“六山二水二分田”的格局,在农耕时代是孕育赣抚平原、鄱阳湖平原的“鱼米之乡”,可到了近代就成了发展的绊脚石。隋唐时期靠赣江水道和梅岭古道,江西还是连接中原与岭南的“南国咽喉”,九江、南昌都是繁华的商品中转站,北宋时江南西路(今江西大部)缴纳的漕粮占全国近五分之一,茶课更是占了三成。但当海运兴起、铁路取代内河航运,群山就成了交通屏障——京广铁路绕开江西走湖南,长江只擦着省界北缘流过,让江西既没了沿海口岸的外向型经济优势,也没能像武汉、重庆那样发展临港经济。
![]()
交通滞后带来的连锁反应,江西吃了几十年苦头。2010-2020年间,江西高速公路密度始终低于周边六省,昌北机场货运量长期排在全国20名之后。赣南的脐橙运到上海,物流费比福建橘子贵四分之一;南昌发货到广州,货运成本比湖南出发高两成。更关键的是,交通不便让江西在产业转移浪潮中成了“过境地”: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迁时,湖南、湖北凭着更完善的交通网络承接了大量项目,江西的产业园常因物流成本高,眼睁睁看着投资商转身离去。这种“看得见邻居吃肉,自己只能喝汤”的处境,让“环江西”的梗越传越广。
![]()
产业结构的“路径依赖”更是难破的局。江西不缺好资源,稀土储量占全国探明储量的36%,锂矿、钨矿等矿产也位居前列,赣锋锂业、江西铜业等企业的市值都稳居行业前列。但长期以来,江西走的是“卖原料”的老路:赣南的稀土挖出来直接运到珠三角加工,赣东北的有色金属流向长三角精炼,自己只赚点辛苦钱,处于价值链最底端。想转型高端产业,又卡在两个坎上:一方面缺少顶尖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景德镇陶瓷搞自动化改造时,数字化系统和传统工艺“水土不服”;另一方面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稀土深加工的污染治理成本像滚雪球一样增加。等周边省份已经扎堆发展芯片、生物医药时,江西的新能源、光伏产业还在做中间加工,利润微薄。
![]()
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让发展雪上加霜。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每年培养大批优秀毕业生,但省内缺少有吸引力的就业平台,这些年轻人大多流向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科技园里有不少江西籍工程师,杭州互联网企业里满是赣籍白领,他们不仅自己在外打拼,还会带动家人、弟妹优先选择发达地区,形成了代际强化的人才流失效应。没有人才,产业升级就成了空谈;产业做不强,又留不住人才,这道难题让江西陷入被动。
![]()
更让人无奈的是,江西的“努力”有时会陷入“反向效果”。2003年提出“对接长珠闽”战略,修了不少高速公路,本意是打通经济通道,却没想到便捷的交通反而加速了资源和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沿海企业顺着高速深入江西,更多是扮演“资源攫取者”而非“产业培育者”的角色,“过路经济”让江西始终难以形成自己的产业集群。昌九工业走廊想学武汉-鄂州、长沙-岳阳的沿江发展模式,却因为江西段长江航运条件有限,加上缺乏重化工业基础,临港产业始终没形成规模效应。
![]()
但要说江西是“被遗忘的土地”,其实并不准确。近年来,这片红土地正在悄悄“破圈”,用自己的方式打破“环江西”魔咒。交通上,江西已经成为全国首个域内所有设区市通时速350公里高铁的省份,昌九高铁、赣深高铁、杭昌高铁相继通车,南昌“1、2、3”小时都市圈基本形成,上饶更是建成全国首个垂直骑跨式高铁枢纽站,日均停靠列车370趟,直达323个车站。交通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赣州国际陆港开通5条铁海联运班列,中欧班列覆盖2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企业运输成本降低30%;九江港连续十年进入亿吨大港行列,2025年7个月货物吞吐量增长11.58% 。
![]()
产业上,江西终于走出了“卖原料”的怪圈。赣州的稀土不再是“土疙瘩”,而是经过中科院专家团队研发,加工成电动车用的高性能磁铁,价格翻了七八倍;宜春依托锂矿资源,吸引宁德时代等企业落户,实现“矿不落地”的闭环生产,锂云母提锂效率提升40%,每天20多趟货运专列发往长三角,成品价值比原料涨了十几倍。2025年前三季度,江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新能源汽车、光电子器件产量分别增长85.8%、28.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3.0%,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
![]()
开放型经济也迎来突破。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江西已经与全球228个国家及地区有贸易往来,2024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4707.5亿元,文化产品出口增长14.9%,景德镇陶瓷、南康家具通过“跨境电商+中欧班列”模式销往全球 。2025年江西-粤港澳大湾区经贸活动周、世界VR产业大会等盛会接连举办,越来越多的“江西造”开始在国际舞台亮相。
![]()
其实,江西的“慢”,也藏着它的坚守。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屏障,江西森林覆盖率达63.1%,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生态保护的红线不能碰。这种坚守让江西错过了部分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发展机会,但也为绿色低碳发展预留了空间。如今,江西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旅游正在崛起,2025年前三季度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这里变成现实。
![]()
说到底,“环江西”现象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缩影,不是江西不够努力,而是邻居们的起点和机遇更具优势。江西的地理格局、产业基础、人才现状决定了它不能走“复制粘贴”的发展之路,只能结合自身特点慢慢突围。现在的江西,正在用交通织密发展网络,用产业升级摆脱路径依赖,用开放打破内陆局限,虽然还没完全摆脱“环江西”的标签,但已经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正轨。
![]()
这片曾孕育出王安石、欧阳修、文天祥的文脉之地,曾是“南国咽喉”的富庶之地,从不缺底蕴和潜力。所谓“被遗忘”,只是发展节奏的差异;所谓“捞不着”,只是还在积蓄力量。随着交通红利持续释放、产业集群逐步成型、开放大门越开越大,江西终将打破“环江西”的魔咒,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