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飓风近期的一条视频引发了网上的热议。为了回馈粉丝量达到1400万,影视飓风主理人潘天鸿(以下简称Tim)回应粉丝诉求,去杭州的相亲角做一期互动实验。在视频中作为掌管年收入上亿的公司的Tim,前往杭州本地的相亲角,把自己的亿万身家、英国硕士留学学历藏起来,用“初中毕业”、“摄影师工作”(实际上是影视飓风主理人)、“父亲快递”的条件去“假装相亲”,和相亲角的大爷大妈们交流。一些大妈直接觉得Tim“学历低”。
![]()
对于Tim的这一行为,红星新闻认为,这大概是Tim作为富哥创业有成来消费普通人的疾苦,是对底层的歧视,后续也吸引了一批网民对Tim的攻击和讨伐,大概角度就是Tim富哥不诚信、他在骗人、侵犯隐私、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家庭背景和父母的支持(不过这一最后点我是有点认可的)。
就我看来,我能理解Tim做这期节目的想法和思路。父母辈为子女相亲,大多是父母之间
自己原本条件很好,再装成“自己条件不好”的样子去相亲,被这些相亲角的父母“看不起”,最后再向观众展现自己比较优秀的“条件”,进而实现剧情的反转。
这样的“扮猪吃老虎”,颇有像网络小说赘婿文、修仙文一样的爽感。我虽然没有读过很多这类小说,但是大概能了解这类剧本的结构。在这样一个阶序层次明显的社会,从底层逆袭,把看不起自己的人踩在脚下,就比如赘婿文中,上门赘婿本来会是在家庭和女方家族中地位比较卑微,但是男方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而逆袭,提高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
再者,红星新闻或者另一些新闻媒体,可能对于相亲角本身有误解。相亲角大多数还是父母带子女相亲,子女不一定会愿意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对象,更多的是父母自己本身在急。再者,在杭州、北京、上海这些地方相亲角相亲的父母,可不算“底层人”,这些父母大多是这些城市本地人,许多都在本地有房有车有体制内的优渥退休金,真正来相亲的外来务工者反而不多。
在社会学界,最早也是较知名的研究“相亲角”的学者还要属复旦大学的孙沛东,他在2012年出版了《谁来娶我的女儿》一书,以他在上海人民公园对相亲角父母的访谈,引出中国式婚姻焦虑,是谁在白发相亲的问题,我在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读过这一本书。
我本科论文做的研究就是相亲角的相亲,尽管这篇论文写得确实不怎么样,但是我擅长的还是讲故事。且让我在这篇推文中稍微介绍一下。
每一座大城市的公园大多有一个相亲角,我在这里想着重谈谈福州、北京和成都这三个地方相亲角的看到的现象。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有关福州的相亲角,福州的相亲角位于五一广场,我记得是周末固定会有热心人,婚姻中介来这里摆放相亲信息和摊位,这样一个小小的婚姻市场就构建起来了。
![]()
当我想去线下调查的时候,厦门出现了新冠病例,我便无法到现场调查。好在后面有个朋友把我拉到了当地的相亲群,我便能在群里联系上一些家长进行访谈,也能收集到有关福州相亲市场的粗略数据信息。在209个相亲信息中,男女比例大概是35比65,且30岁以上的相亲者占比为60.3。
后续政策放开,我便能得以回到现场,去进行线下访谈。
在相亲角,一些父母认为,“真诚”是相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的“真诚”指的是相亲家长对自己子女的个人条件,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能够详实地进行披露。而一些缺失关键条件的相亲信息往往被认为是“不真诚的”。
有位家长对一个同济研究生“金龟婿”的征婚信息展开了讨论。这位同济研究生就职于国企,有房有车,却没有透露自己的身高、父母状况与具体工作地点。他对我是这样说的:
你说是福州人,为什么不具体的那一个区呢?工作地点在那个区范围呢?有必要不说吗?如果愿意出来相亲,你想什么时候讲呢?见过男生家长,听到女生家在马尾的就说不行。考虑到恋爱相距远。听说过笑话。告知对方是在世界500强企业上班,其实是在麦当劳肯德基上班,有必要这么说吗?平潭说福州,你说错也行,说对也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能理解为什么Tim的“不真诚”会被网民讨伐。
相亲角父母代为相亲的模式,实际上是父母作为“代理人”,在与其他父母之间直接交谈,父辈可能更看重对方的各方面条件与父母的社会背景。但父母之间谈的好不一定等于子女之间可以相互认可。个人情商、相貌、行为方式、性格等个人特点,要等子女真正相互相亲见面了才知道。父母可能说这个意向的对象很好,但是在见面的时候,这个父母看好的对象可能就让自己大失所望了。
其次,父母对理想婚姻对象的标准与子女为理想对象所列出的条件有一定差异。再次,一部分年轻人并不情愿接受家长对于相亲的安排,只是出于对父母的尊敬与孝道,对于相亲见面敷衍了事。
费孝通是这样定义生育制度的:“在当前的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这一套活动我将之称为生育制度。”显然,“夫妇相互结合”的过程也是生育制度的一部分。因此,白发代理相亲是父辈对家庭延续、维护生育秩序的实践。延续下一代,延续香火。尽管相亲群和相亲角总是十分热闹,但是最终能够相亲成功的案例,却相对较少。
说完了福州的情况,我再来说说北京。北京的相亲角有好几个,我去的可是中山公园的相亲角。
相比福州,北京中山公园的相亲角里,为孩子相亲的父母更敏感也更警惕一点,且没有好事的婚姻中介,征婚信息大多是作为父母的志愿者们摆的,毕竟这里真的是皇城脚下!(你可以地图看看位置)在我看相亲信息的时候,有个陌生年轻男性给拍照。这旁边大爷刚正和我闲聊,看到这一幕马上怒喝那个陌生男性,说不要拍了!后来我问大爷,你为什么不让他拍,他说,之前有媒体在这边乱拍照乱传播,议论我们来相亲角的父母怎么怎么样,真的影响很不好。
这时我也能理解为什么Tim会被网民攻击的第二点,许多来相亲角的父母本就为子女焦虑,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上镜的。
在北京相亲,最重要的可是北京户口,北京户口难拿,相信大家都或有耳闻。北京本地女孩一般都想找北京本地户口的,而来北漂的外地女孩,择偶对象北京户口就更佳。而且不管是北京还是外地女孩,履历都是一流的,当然要求男方的条件也要和他们一流:高大帅气、名校毕业、同样在体制内、有房有车等等。我看完了这些在想,整个北京,符合这些要求的年轻单身男性有多少呢?
不论是北京还是福州的相亲角,相亲者大多都是以女性为主。北京相亲角的信息我没有仔细统计,男女比例大概在2比8左右。在福州的时候,有女方的家长很着急,跟我这样说:
这里的相亲根本没有男生,不是有人要没人要的问题。目前相亲男生奇缺,我是亲身体验,实话实说。五一长假奔波在各个婚介,找不到一个能结婚的男生,这种情景叫女生怎么去结婚?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大城市普遍是女性相亲比较难,这缘于我们所说的“婚姻梯度”的婚姻模式。有学者经研究发现,由于流入县城的男青年在数量和个人素质上普遍低于女性,因此在乡镇体制内普遍出现“大龄剩女”现象。这一现象并不符合社会性别失调下婚姻积压理论,说明婚姻梯度理论在解释“剩男”、“剩女”的普遍性中较有说服力(欧阳静、马海鹏,2019)。
举个例子来说,福州相亲角里来相亲的,体制内女性一般要求择偶对象也要男方体制内或者“工作稳定”(体制内或者国央企工作的委婉称呼),对象最好要是本地人,最好有房有车。有时候看这些体制内女儿的父母发布的相亲信息,我就在思考,这个城市有那么多男性单身优质公务员吗?
根据我的统计,福州相亲角有45.5%的相亲信息中包含了对相亲对象工作的要求,而在其中,“工作稳定”和“编制内”成为占比最多的两种条件。相比之下仅有37.5%的非编制内相亲者提出对于对方工作的要求。
不论性别,编制内工作者的编制偏好也是类似的。有77.8%的编制内男性相亲者对工作提出要求,而69.1%的编制内女性相亲者对对方工作提出要求。但在福州相亲市场的样本中,编制内男女比例接近1:2,编制内男性往往被迅速挑选成婚并退出相亲市场,而编制内女性相亲者则因为婚姻梯度及相亲市场性别结构等因素而受到婚姻挤压。
而成都人民公园的相亲角这一点就做的很好,男女比例居然能达到一比一,而且在这里的家长也不怕其他人的议论,很光明磊落,甚至能见到少数性取向者在此募集对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