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佐”归来,“步兵科”重启!日本自卫队将正式废除“1等陆佐”等现行称谓,全面回归“大佐”“中佐”“少佐”等二战时期的传统军衔名称,同时将“普通科”改回“步兵科”,这一系列调整预计在2026财年年底前全部落地。日方宣称此次仅改称呼、不涉及权限、编制和装备等实质性内容,理由是“与国际通行称谓对齐”,但明眼人都看得懂,这绝非简单的名称优化,而是日本挣脱战后束缚、军国主义思潮死灰复燃的危险信号。
![]()
追溯历史,“大佐”这一称谓早已被钉在二战的耻辱柱上。作为日本帝国陆军的核心军衔,大佐曾是侵华日军联队长的标配军衔,那些双手沾满亚洲人民鲜血的战犯,不少都顶着这一肩章犯下滔天罪行。从1868年日本引入军官等级制度开始,大佐历经多次官制改革,始终是日军中层指挥官的核心称谓,巅峰时期担任步兵联队长的大佐,手握近4000人的作战部队,是侵略战争中最直接的施暴者之一 。1947年二战结束后,为清算军国主义,日本废止了这一军衔称谓,1954年自卫队成立后,改用“1等陆佐”等中性表述,如今时隔数十年突然逆势回归,无疑是对历史教训的公然漠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日本第一次试图“改头换面”。早在2017年,日方就曾提出过类似的军衔名称调整方案,如今突然加速推进,所谓“内部协调完成”的说法背后,是其军事扩张野心的迫切暴露。此次改名看似只是文字调整,实则牵连甚广——军服上的军衔标志要重新设计制作,军事教材、作战手册要全面修订,相关配套设施的更新还需投入巨额经费和时间。如果仅仅是为了“与国际对齐”,完全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其真实目的,是通过恢复带有强烈军国主义色彩的称谓,重塑日本社会的军事认知,为突破“专守防卫”原则铺路。
![]()
事实上,这次“改名”只是日本近年来扩军备战的冰山一角。翻看日本近期的军事动作,可谓步步紧逼:大规模引进远程打击武器,将防卫范围从“本土防御”延伸至“周边有事”;扩充岛屿防护部队,在西南诸岛密集部署军事力量;2022年与美国、澳大利亚举行联合军演,实战化训练强度持续升级;防卫省更是高调宣布,2025年国防预算将飙升至6万亿日元,重点投向先进武器采购和作战体系升级。这些实质性的军事扩张,与此次名称调整形成呼应,勾勒出日本打造“进攻型军队”的清晰路径。正如有学者指出,如今日本强军壮武的套路,与二战前扩军备战的景象高度相似,“从理念到实践都如出一辙”,其重现“帝国陆海军”面貌的意图已丝毫不加掩饰。
在军事领域,名称的变迁从来都不只是形式上的调整,更折射出战略思维的深层转变。“普通科”改为“步兵科”,看似只是兵种名称的回归,实则是对地面作战力量的重新定位——步兵作为传统进攻型兵种,其称谓的恢复,暗示着日本自卫队正从“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型。而“大佐”等军衔的回归,更是在刻意唤醒日本社会对“军事荣耀”的错误认知,配合近年来日本民众对军事力量态度的转变,从最初的抵触逐步转向支持,甚至有民调显示73%的日本民众支持将自卫队写入宪法、赋予其交战权,这种社会氛围与军事动作的相互催化,正在让日本一步步滑向危险边缘。
战后以来,和平宪法一直是约束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紧箍咒”,但在右翼势力的长期操弄下,这一宪法早已被层层架空。从修改安保法案、允许自卫队海外派兵,到大幅增加防卫预算、研发进攻性武器,再到如今恢复军国主义时期的军事称谓,日本正在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彻底摆脱战后体制的束缚。日方宣称“不涉及实质性内容”,但恰恰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更具迷惑性和危险性——当“大佐”“步兵科”这些带有侵略烙印的词汇重新成为日常,当军事扩张成为社会共识,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将面临严峻挑战。
历史的警钟应当长鸣。日本曾给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灾难,如今其一系列危险动作,无疑是在重蹈覆辙。名称的回归只是信号,真正的威胁在于其不断膨胀的军事野心和持续推进的实质性扩军。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看清日本“改名换姓”背后的真实图谋,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军国主义复活行径。和平从来不是靠妥协换来的,唯有保持强大的国防力量和清醒的战略认知,才能让野心家不敢轻举妄动,守护好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日本若执意逆势而为,无视历史教训和地区国家的安全关切,终将再次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