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我目睹过太多表面完整的家庭,实则弥漫着难以言说的冷漠。一张餐桌上,两人各自低头滑动手机屏幕,一整天说的话不超过三句;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分居两室,身体接触成了久违的记忆。
孩子的学校通知、每月房贷到期提醒,全靠微信留言传递。这并非影视剧里的桥段,而是许多中年夫妻正在经历的日常。他们的婚姻状态,被称作“干婚”——一种没有情感流动、仅剩形式维系的关系。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一线城市中,已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已婚伴侣处于这种关系之中。感情早已枯竭,只剩下婚姻外壳在支撑。如此普遍的现象背后,为何仍有大量人选择不离婚?这样的坚守,究竟是现实所迫的妥协,还是对责任的一种另类诠释?
![]()
干婚是什么
“干婚”并非法律或社会学中的正式术语,而是网络群体对一类婚姻关系的生动提炼。它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爱情早已消散,精神层面毫无共鸣,甚至连基本的身体亲近都荡然无存,仅因孩子、责任或财产而捆绑在一起的合作式生活。
有人误以为这只是“七年之痒”的延续,认为不过是激情退去后的平淡期。但两者本质不同。“七年之痒”可能是新鲜感减弱,可彼此信任与依恋仍在;而干婚则是彻底的情感荒芜。
![]()
干婚中的夫妻之间缺乏共同话题,对未来没有共享愿景,牵起对方的手如同自己触碰自己的肢体,毫无波澜。上一代人的婚姻或许缺少浪漫轰动的爱情故事,
却能在日复一日的烟火生活中沉淀出相依为命的温情。他们会因琐事争执,但在风雨来临时总能并肩面对;睡前还能聊聊家常,那种朴素里藏着暖意。而如今的干婚伴侣,更像是共用一套住宅的陌生人。
![]()
他们各自安排作息、社交甚至饮食习惯,唯一的交集或许是孩子的接送时间,或是月底一起核对水电账单。他们不争吵,并非关系融洽,而是连争论的情绪动力都没有了。
这种表面平静的状态,实则比激烈冲突更令人窒息——因为它意味着彻底的情感死亡。
![]()
为何不离婚
干婚夫妻之所以维持婚姻,从来不是轻率地“凑合过”,而是被多重现实因素牢牢困住后的被动选择。其中最根本的,是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也是制约决策的核心力量。
在一线城市,一套房产动辄数百万起步,贷款周期长达三十年。一旦离婚,资产分割立即成为棘手难题:五百万元购入的房子,可能背负三百万元未还贷款。房价上涨时,双方都想争取产权;
![]()
房价下跌时,又都急于脱手,唯恐承担亏损。谁都不愿吃亏,更麻烦的是,离婚后若需出售房产、办理过户、重新申请贷款等流程,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面临高额税费和信用风险。
除了房产,日常生活开支也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比如一对来自呼和浩特的夫妻,两人月收入合计不足九千元,要抚养两个孩子,还要支付患病老人的医疗费用。
![]()
他们早已形同陌路,连眼神交流都稀少,连孩子都劝父母分开。可真要迈出那一步,生活成本将成倍增加,生活质量必然大幅下滑,没人敢轻易尝试。
此外,广东即将实施的新规也将进一步影响离婚意愿:从明年1月1日起,夫妻一方凭身份证和结婚证即可查询另一方名下的房产、车辆等资产信息,无需对方授权同意。
![]()
这项政策本意在于防止隐匿财产,保障弱势方权益,但也让不少人因担忧财产暴露后引发复杂纠纷,反而彻底打消了提出离婚的念头。
除了经济压力,传统观念和社会期待也成为无形枷锁。在部分小城镇或农村地区,离婚仍被视为家庭耻辱,尤其长辈往往认为子女离异是家庭教育失败的表现,在亲友面前抬不起头。
有一位读者分享,她父亲卧病十年,母亲始终不愿结束早已名存实亡的婚姻,只因担心离婚会刺激病情加重。而对于育有子女的夫妻而言,“不想让孩子在单亲家庭成长”是最常见的理由。
![]()
他们坚信完整的家庭结构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却忽略了孩子其实极为敏感,能够清晰感知父母之间的疏远与冷漠。这种刻意伪装的和谐,反而可能造成更深的心理创伤。
![]()
干婚不是绝对的错,却难成长久之计
客观而言,干婚并非全然消极。对于暂时无力承担离婚后果的夫妻来说,保持现状有助于避免剧烈动荡,减少对孩子的冲击,也能维持家庭财务的基本运转。
就像一家内部矛盾重重但仍继续运营的企业,尽管团队早已离心离德,但只要不立即解散,至少能维持业务正常运行。等到时机成熟再做调整,总比情绪失控下撕破脸皮、两败俱伤更为理智。
![]()
但从长远来看,干婚终究无法构成健康的亲密关系。婚姻的本质在于情感连接,长期身处无爱的环境中,个体心理容易陷入压抑、麻木,甚至诱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而影响身体健康与工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这种将就度日的模式会向下一代传递扭曲的价值观:婚姻只是搭伙吃饭,不必追求爱情,也不必讲究尊重。久而久之,人们开始降低对幸福的标准,甘于在平淡与内耗中虚度人生。
![]()
我一直相信,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两个人走到一起,或许会被生活的磨砺削去锋芒,或许会经历激情褪去后的平淡期,但至少应保有相互扶持的亲情,以及心灵深处的呼应。
倘若这些全都消失殆尽,仅仅为了面子、房产或孩子的名义勉强维系,那么这段婚姻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核心意义。当然,我也理解,并非所有人都具备打破现状的勇气,每个人的选择背后都有各自的艰辛与权衡。
![]()
我们无权苛责他人的人生抉择,但也不能因此忽略内心真实的声音。沉默不代表接受,忍耐也不等于幸福。
![]()
未来可期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均收入提升,我期待未来的婚姻能够逐步摆脱物质羁绊,真正回归爱的本质。当人们拥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不再为住房、贷款、育儿开销焦头烂额时,解除婚姻的成本将显著降低。
届时,人们可以基于情感是否尚存来做决定:合则聚,不合则散。既能体面相爱,也能优雅告别,不再被现实牢牢钉在无爱的关系里。
![]()
与此同时,社会认知也将更加开放包容。离婚不再被贴上“失败”标签,单亲家庭也不会遭受歧视。人们将拥有更多自由去定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人预测,未来可能会像一些欧美国家那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同居而不登记结婚,感情稳定则共处,不合便自然分开,省去财产分割的繁琐。
但我认为,这并不完全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的重视。我们真正追求的,不应是逃避婚姻的责任,而应是有底气、有尊严的婚姻自主权。
因相爱而结合,因不爱而分离,不受制于金钱、舆论或家庭压力。无论选择白首偕老,还是中途转身离去,都能保障自身的生活品质,赢得社会的理解与尊重。
婚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契约关系,它需要用心经营,需要彼此包容,更需要双方持续的情感投入与行动支持。如果你正处在一段干婚关系中,不必急于做出极端决定,不妨静下心来问自己:我真正渴望的生活是什么?我的心是否还在跳动?
结语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请多一份体谅,少一句评判。毕竟,每段人生都有外人看不见的艰难,每个决定背后都有无法言说的苦衷。真正的尊重,是理解他人的不易,而非站在道德高地指手画脚。
最后,我想问问你:你怎么看待“干婚”这一现象?如果换作是你,你会选择默默忍受,还是会鼓起勇气重新出发?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