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这个词,现如今听到都有点害怕!有人觉得不卷不行啊,你被动躺平不了,就得动起来。没想到在爬山领域,也是很卷的。
![]()
我想起之前去徒步,刚走到半山腰,一位大爷穿着专业越野跑鞋、拄着折叠碳杖、背着1L水袋包,嗖地一下从我身边掠过。
我还没来得及说声“大爷,你速度好快啊”,他回头撂下一句:“小伙子,你这配速20分钟一公里?有点慢啊!”
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大爷还是大爷,爬山徒步圈,都已经卷成麻花啦!
为什么连山都不放过?
比如有人从刚开始徒步爬山到慢慢爱上,他就想着我要爬多少座山,爬完之后我就要想着我要配速多少,配速达到了就想着我要挑战更困难的。
看似乐此不疲,其实也陷入了卷的漩涡之中。这只是一个小缩影,还有在以下这些地方开卷。
01
数据卷
![]()
过去走山,走到哪儿算哪儿;如今没点开两步路等APP,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走山”的。
距离、爬升、配速、心率区间、卡路里,一图九连发,少一个数据都算“无效徒步”。
有人凌晨四点出发,只为抢“首刷”——第一个在 App 上留下轨迹。
有人参加各种景区举办的爬山比赛,只为了获得一个好名次。
还有人把10km、700m爬升的路线,拆成5段做间歇训练,自称“垂直功率提升计划”。
02
社交卷
以前登顶,吼一嗓子就完事;现在不拍“爬山大片”等于白爬。日出最佳机位要靠提前占,早上5点到,基本就只能靠侧边。
还有女生带反光板、男生带无人机,逆光、侧光、抠造型、补补妆等,拍完还要花点时间调滤镜。
![]()
某红薯文案更是内卷:
“今日18km,爬升1200m,均心158,IF0.75,TSS186,感谢双腿,依然 PB!”
下面好几条评论:“大佬带带我!”“膝盖什么牌子?”“求训练计划!”
还有各种“XX版阿勒泰”、“XX版马尔代夫”、“XX版千岛湖”、“XX版曼哈顿”、“XX版武功山”......
山没变,人变了——从“治愈”变成“炫愈”,从看风景变成了看出片。
03
打卡卷
只要平台上一出现“野生瀑布”“小众草甸”等,后面一堆评论就是在哪儿?有组队的没?好美,我想去等。
有些地方还未完全开发、有些则是小众路线,但这并妨碍大家想去的心。查攻略、问路线。为了拍的更好看,避开人流,夜爬或者早早出发,一起卷打卡照。
人多了,很多维护没有跟上,就导致垃圾多,破坏多,出现的状况就是拍的是美美的,没拍到的角落是一片狼藉。
山还是那座山,只是再也找不到“空山不见人”的意境。
04
为什么越卷越停不下来?
![]()
社交货币的稀缺:当“我去过”=“我厉害”,分享就成了一场军备竞赛。
数据化崇拜:步数、爬升、配速被量化,人就被排进了隐形天梯。
群体认同焦虑:别人都有6块腹肌+名牌装备,你小白就显得像“叛徒”。
城市压力的泄压阀:职场卷不动,就去山里卷,至少空气好一点。
还有没想到的,大家也可以补充。
05
把“卷”留给自己,把“山”还给山
我并不是反对这种,只要科学训练、安全装备、环保理念,当然值得推广。
但当“走路”变成一场众多人目标考核,当“看风景”异化为“刷数据”,我们就把最朴素的快乐也明码标价了。
![]()
下次上山,不妨可以试试:
不用看运动手表,让心率只随心情起伏;
把打卡位留给别人,用眼睛记住光的形状;
听见鸟鸣,就坐下来,不担心配速掉不掉;
遇到岔路,在安全情况下选没人走的那条,哪怕会折返。
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回到山野”,而不是“带着工位去爬山”。
06
山从来不卷,卷的是人心
下次再有人问我:“今天多少配速?”“去哪哪打卡了没?”等。
我会回答:“今天风速刚好,松针的味道7分甜,云的影子在肩上躺了15分钟,其他,不重要。”
愿我们都能把“卷”留在城市,把“慢”带进山里。
毕竟,山路的尽头,不该是社交圈的点赞量、播放量,而是心里那一点久违的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