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11月12日至15日,风景如画的俄罗斯索契见证了一场不只是“走过场”的聚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海星率中共代表团,出席了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第十一次会议。官方通稿看似几句寒暄,其实背后暗潮涌动,这既是中俄高层关系的常规互动,也可能是两国战略同频的深刻信号。
刘海星与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的会面,既是礼节性的握手,更是政治意义上的一次亲密接触。两党在此次机制中达成一致:以习近平和普京达成的重要共识为指引,加强政策理念沟通,深化各层级交往,在多边领域密切协调。这种说辞不新鲜,但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地缘政治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却值得细品。
“共同抵制新殖民主义”的国际政党论坛常委会也成为此次会议的一环。中俄两大执政党携手出席,把“反殖民主义”“反霸权主义”挂在旗帜上——这既能在意识形态层面凝聚共识,也能在国际舞台上构建“我们反对西方干预”的共同立场。这样的框架不仅象征意义强,而且明确地对外传递出中俄愿意联手打造另一种全球秩序的意愿。
![]()
显然,机制化的党际对话并非形式主义。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外交秀,而是一种战略对接。中俄两国的元首早已有共识,习近平和普京的互动为中俄关系提供了强大政治支撑。这次会议将两党机制交往提升到新的层面:既是稳定战略互信的渠道,也是对外展示“中俄共同推进多极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窗口。
在务实合作方面,双方强调要促进政策理念沟通、加强各层级交往,这意味着两国不仅要在国家高层交往,更要让地方、基层政党力量参与进来。这种纵深的对话,有助于把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构建得更稳、更厚。中俄可以在地方治理、党务建设、公共外交上互学经验,也可以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人文互动中找到切实连接点。
值得注意的是,“共同抵制新殖民主义”这个会议议题,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中俄借助此类政党论坛,把反霸权、反干涉、反新殖民主义作为共同旗帜,是在为自身对外战略正当化,同时联结更多意识形态方向相近的国家。这样的政治宣言释放出明确信号:面对西方主导的秩序,中俄不仅是经济伙伴,更是政治盟友。
![]()
对中国来说,通过这种机制,中联部不仅能加强党际外交,也可以让“党的外交”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担当越来越重,既是国家意志的延伸,也是其全球治理话语权的一部分。而对俄罗斯而言,统一俄罗斯党与中共深度互动,可以巩固其在国际政治中的战略伙伴地位,化解来自西方的压力。
当然,这场对话也不是单方面的温情。中俄之间存在相互需要:面对西方压力,中国需要稳定的大国盟友;俄罗斯在国际孤立中,同样需要中国这个体量庞大、愿意合作的伙伴。两党机制为两国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平台,让合作不只是政府层面的权宜选择,而是可以制度性延续、机制性展开。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机制化交流,不仅仅是“口头说盟友”,而是将理念、政策乃至国际议题带入政党建构中。当“共同抵制新殖民主义”成为双方政党的共同议题,它就不仅是外交辞令,更是战略立场的一部分。
对国际社会来说,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的深化有其复杂性。有人会把它看作是强权集团联盟,也有人会视为反对单极世界的一种制度化力量。无论如何,这种通过政党渠道构建的合作,为中俄关系注入了更深层次的政治信任,也让两国具备了在全球治理中以“制度伙伴”身份协作的能力。
与此同时,这样的机制也对第三方释放出信号:中俄不是临时的战术伙伴,而是有长期战略意愿、有制度化沟通机制的战略同盟。在关键议题上,两国政党可以共同发声,共同推进议程,这种制度化互动比单纯的国家间合作更为稳固。
![]()
刘海星此行,其影响在国与国的层面之外,也在政党体系内留下了痕迹。两党对话不是简单外交礼节,它揉合了理念、制度与战略,也彰显出中俄在新时代大国政治中的野心和责任。未来,当国际秩序继续演变,中俄能否通过这种机制提供“替代性”治理方案,还是将形成围堵西方的政治平台,将是值得关注的关键。
会议在索契落幕,但中俄两党的对话远未画句号。政党外交搭了一个制度化舞台,两国关系在此处搭桥、铺路;国际格局在这一机制中,可能见到新的力量集结。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成功访俄,更是一次深耕政治互信、稳固战略支点的行动。中俄政党联盟正借对话机制,把现实伙伴关系进一步制度化,并将共同价值和国际主张融入彼此的政治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