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来了,该来的还是来了,大量的印度人开始涌入中国了。
前阵子深圳地铁那个视频大家都看了吧,几个印度人直接在车厢里用手抓咖喱饭,油渍都蹭到了衣服上。没过几天,又有人拍到广州酒店大堂里印度人横躺在沙发上睡觉,上海外滩也有人光脚坐在路边。而这些真的只是个别现象吗?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来华人数同比暴涨320%。与此同时,在南山科技园、张江高科的写字楼里,印度工程师的身影越来越多,上海移民机构的印度咨询量一个月内暴涨30%。种种迹象表明,这确实是一股逐渐形成的移民潮。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未来印度人越来越多,对咱们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到底有什么影响?
我们先看看其他国家的经历。在加拿大的海滩和公园里,随处可见印度移民的身影;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里,印度裔不仅当上了微软、谷歌的CEO,中层管理岗位也几乎被印度帮垄断。
更夸张的是阿联酋和卡塔尔,印度人口数量甚至超过了本地居民。而且这些人到了国外往往不是入乡随俗,反而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拒绝使用刀叉到在公共场所随地大小便,甚至把自己的宗教文化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最离谱的是,当本地人抗议时,他们居然敢喊出“白人滚回加拿大”这种话,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主人。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只是文化差异问题,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资源和生存空间的隐形博弈。
对咱们年轻人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饭碗问题。欧美国家最初引入印度人,是因为他们便宜又“好用”,本以为他们打几年工就会走,没想到人家直接拖家带口扎根了,基本上一对夫妻过来,几年就能变成一大家子。澳大利亚有网友拍到悉尼一家超市,从顾客到收银员,清一色是印度人。美国硅谷大公司里,印度裔员工占比已经达到20%~30%,本地程序员直接说饭碗被抢。
现在这股风也吹到了国内,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1222万,就业市场本来就卷得要命。而杭州某外企HR透露,今年收到的印度籍简历数量比去年翻了一倍。更让人焦虑的是薪资问题,同样一个Java开发岗位,印度程序员往往愿意接受比市场价低15%~20%的工资,对老板来说,这当然是人口红利,但对咱们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别以为找到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职场规则或许也在悄悄改变。之前网上总说,如果办公室里有一个印度人,很快就会出现一帮印度人,这话真没毛病。德国法兰克福一家车企来了一个印度总监,半年内招了11个老乡;美国波音公司在印度裔CEO上任后,印度员工4年内从1000人上涨到了近2万人。当招聘标准从能力优先变成老乡优先,那些没有宗族关系可以依靠的本地年轻人,晋升通道自然就被挤压了。
更绝的是,有些人还特别会钻空子。深圳边检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印度籍人员非法滞留的数量同比激增近50%,好多都是拿着旅游签证来打黑工。这事儿魔幻到什么程度?外卖圈都传开了,说要是接到印度黑工的单,别急着送餐,先去举报,搞不好奖金比你一天工资还高。再配合外网上那些教人“润”来中国的印度网红,视频播放量动不动破百万,这套连招打下来,简直让人防不胜防。
说到底,我们反对的从来不是正常的国际交流,而是规则被破坏后带来的不公。我们不怕竞争,但要求竞争必须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我们不排斥开放,但希望开放是双向的、互利的。当有人通过签证漏洞、低价竞争、抱团垄断等手段破坏规则时,受伤的不仅是当代年轻人的就业机会,更是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要知道,真正的开放不是无原则的放任,应该是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实现互利共赢。而对于正在奋斗的年轻人来说,一个规则清晰、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比任何短期的人口红利都来得更重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