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去爬山,会不会太孤独?
有没有像我一样的,喜欢一个人去徒步?
后台收到这两条留言时,我还是蛮有感触。以前我不喜欢一个人出门,我觉得那很另类,让别人觉得我不合群。
![]()
现如今,我觉得一个人去徒步爬山也没什么,只要不去冒险、不走偏僻路、有人群就跟一下,在大山里反而是最自由的。
记得上一次,我一个人坐在海拔300米的山脊石头上,面前是城市一个片区的万家灯火,耳机里循环着《山丘》。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孤独有形状,大概就是这条被月光照亮的土路,它只容得下一个人走,却能把所有嘈杂甩在身后。
01
一个人爬山算几级孤独?
![]()
在小红薯上带“一个人爬山”标签的笔记有很多很多,有很多人还在问是几级孤独?我觉得顶多算一级孤独。
要知道,这种孤独并非凄凉,而是人与大山约定,与山顶风景的约会。土路湿滑,台阶看不到尽头,呼吸如锯,但无人催赶,也无人拖慢,速度只合心跳。松针落地,回声是胸腔;云影掠过,影子是同伴。
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人,而这些人都会是你的“队友”。擦肩而过的一句问候,坐下来的几句寒暄,山顶上一起狂欢,山脚下一个人离开。这些构成了爬山的日常,虽说一人,内心并不感受到孤独,孤独在此刻,不再是需要被填满的空白,而是让灵魂得以透气的缝隙。
02
为什么偏要一个人?
不想周末待在家里刷手机追剧,只想去山里看大树、听鸟鸣、观云海等。
不想约人一起去,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凑在一起,有时还不自在。
不想解释“我为什么不结婚/不生娃/不加薪/不......”,只想对一棵冷杉解释“我为什么叹气”。
只想自己空闲了就去,不用找同频,不用强求他人,准备好了就出发。外界的嘈杂都置之事外,山里的空旷,让人心旷神怡、自由自在。
03
一个人爬山,到底在“找”什么?
我看了很多的分享,总结了出现频率最高的5个关键词:
![]()
① “关机感”—把一个人的无聊踩在脚下,把网上打发时间留在云层下面。
② “自由感”—把我不想变成我可以的自由,有热爱就去做,有想看的山就去爬。
③ “边界感”—不用寒暄,不用客套,汗水代替社交,步数代替锻炼。
④ “掌控感”—今天几点出发、走多快、在哪儿发呆,全由自己说了算。
⑤ “回味感”—当自爬了一座山就想去爬第二座山,一切都是那么值得回味而又让人沉迷。
所以,一个人不是逃离人群,是在追求自我,没有人陪我照样可以去爬山,我并不害怕这些,我能找回很多遗忘的东西。
04
一个人的安全
很多人最担心的就是一个是否安全?这个就要靠自己把安全放在心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
做准备:一定要做好准备,去哪座山,轨迹图提前了解,天气,所带的食物及充电宝等。不去未开发区域,不去茂密偏僻小路,不夜晚一人夜爬等。
出发前:看天气,告知家里人或者好友等,实在不想告知那就朋友圈说下,这样也可以让人看到。
出发后:量力而行,不要偏离轨迹,要是有遇到同行的人,跟着一起走。注意虫、蚂蚁、蛇等,坐下来休息特别要多看看地上周围情况。走慢点,注意脚滑等。
返程中:要预估好天黑时间,不要抹黑走夜路。及时分享一下自己动态,让人知晓你目前状况。
随身带“社交币”:几块士力架、一小包碘伏棉签等。你帮别人一次,关键时候就多一双眼睛盯你的安全。
绝不“加戏”:下雨不减速、看见野路标“野景点”不拐弯、别为了出片而忘记安全。
记住:成熟开发的山的最大魅力,是“有人维护,可以购买可乐,指示牌都很清晰等”。
05
一个人爬山多不多?
其实还是有很多的,当我上一次站在深圳梅沙尖,一个人的时候,看见了很多也是一个人在前行。
![]()
我们看似各自为营,实则同频呼吸;我们名义上独来独往,实际上把“孤独”熬成一锅汤,分给每一个需要安静的人。
下次想“一个人”了,就挑条成熟线路,带好充电宝和食物,并做好准备出发就行。
山上有风,也有“很多人”;有回声,也有回“人”。
祝你一路有信号:不是手机信号,是被世界中像你像我像她/他那样被温柔接住的信号。一路繁花皆胜景,不负时光不负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