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城市马拉松还在吗?
以前一到周末,整个城市就像被跑步党占领,交通管制,酒店涨价,朋友圈刷屏,连楼下烧烤摊都挂出“跑马套餐”的横幅。最夸张的时候,全国一天有43场马拉松,但一夜之间,马拉松的风停了。
刚过去的10月,全国取消了三四十场马拉松,上万人的比赛说不办就不办了,为啥?血亏,一切都是跟风惹的祸。发令枪响,黄金万两。前些年轰轰烈烈的马拉松比赛,背后可是一笔城市经济的大账:参赛者报名要花钱吧,金主爸爸的赞助还能再收一波,更别说上万人带来的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等消费。
今年无锡马拉松3.5万人,在参赛期间直接花掉了5个亿,人均消费1万4千,赚了城市名头,打响了体育文旅两开花,还能在社交媒体刷图,存在感怎么算都是赢,大家都来凑热闹。
2024年全国办了749场路跑赛事,光中国田协认证的就有330场。其中一大帮低质量赛事滥竽充数,有的赛事补给站隔3km才一个,选手渴得直咽唾沫;有的计时系统出故障,上千人成绩都算错了;还有的学国际范儿,花大价钱请外籍选手,办成了“黑人兄弟的扶贫项目”,领奖台上连一个中国人都没有。
县城更是重灾区。正常来说,举办一个4~5000人的中田协A类半马至少要200万元,有主办方30万就想办一场,体验可想而知:就划条马路,摆几个水站就算完事儿,跑者跑一半,发现补给站空了,想上厕所还得跟农户借茅房。全国总共100多万的马拉松跑者根本不够分,很多赛事报名报不满,赞助拉不到,主办方一算账,亏得两眼发黑。
而另外一边,北京马拉松18万多人抢3万个名额,创下历史记录。换句话说,马拉松不是没市场,只是“人傻钱多速来”的时代过去了。跑者越来越专业,行业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路跑蓝皮书》显示,10%的头部赛事,吸走了全行业60%的核心跑者和80%的赞助费。
其实深究起来,马拉松赛事近年来的疯狂和退烧,本质还是城市的流量焦虑。体育营销没有错,赛事经济也没问题,关键在于独特的辨识度和吸引力在哪里?
厦门马拉松9km精华段沿环岛路展开,蓝色大海、金色沙滩、绿色草地完美融合,堪称黄金海岸线赛道;长沙马拉松把臭豆腐、糖油粑粑都搬进了补给站,跑完还能顺便吃顿湘菜。这才是办赛事的真谛,不是让城市蹭马拉松的热度,而是让马拉松成为城市的名片。
再说了,不选马拉松,城市就不能靠体育搞营销了?看看前阵子贵州村超和江苏苏超交的作业:前者把足球赛变成黔东南民族文化大秀,单赛季吸引游客2000万人次;后者靠江苏“13太保”的地域梗引爆话题,赞助费从1.5万飙到300万。核心逻辑就一条:赛事价值等于城市资源乘以用户体验。
马拉松冷静期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城市营销到底是为了面子上的国际范,还是里子里的烟火气?跑者想要的不是又一块千篇一律的奖牌,而是一段值得发朋友圈的独特体验;市民讨厌的也不是跑步本身,而是为了“假沸腾”付出的“真堵车”。好的体育营销应该让城市像开盲盒一样让人期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