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浩贷款梭哈成为亿万富翁,为了继续加杠杆圈钱,他跑到香港借壳上市,凭借画大饼、左手倒右手的场外操盘,竟然真的让他以2500亿的身价登顶中国首富。而当他的操纵手法被国外媒体曝光后,无数华尔街的资本对他疯狂做空,在短短20分钟里,他的公司市值蒸发1440亿,抵押的股票也随之爆仓,让他连工资都发不起了。
为了自救续命,他打算借壳在A股重新上市,靠散户的支援缓解资金压力。这位曾把发改委告上法庭,自称要代表中国打赢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光伏首富——汉能集团的创始人,便是本期视频的主角李河君。
几乎每一个敢于在资本市场上玩“骚操作”的狠人,都有一段不认命的草莽发家史,李河君也不例外。1989年,他在北京交通大学读研时,已经能靠在食堂卖胶卷赚伙食费了。但天有不测风云,他的导师不幸去世,他也无心学业。也许是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前景,他果断选择退学创业。他找了一位教授借了5万元,结果不到3个月就全赔光了。
为了还债,他只好在北京中关村做起倒买倒卖的生意。这个来自广东河源的年轻人几乎什么都干:卖过零食、矿泉水,也做过电子元器件、矿山机械等稀缺工业物资的贸易,还靠倒腾房地产、买卖土地赚了不少钱。首都的资源和信息优势,让他在短短6年里就积累了8000万财富。
在当时,这些钱足以在北京买下200套四合院。如果他就此收手,专注买房“躺平”,说不定能更早成为中国首富。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缺口逐渐凸显,国家也开始明确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电力建设。一位金融行业的校友告诉他,水电站是门更稳定的好生意。于是他回到老家广东河源,花1000多万元收购了一座小型水电站,每天能盈利1.5万元,3年便可回本。
尝到甜头的李河君,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疯狂并购水电站。到了2002年,他更是一口气签下了6座云南水电站的开发协议,总装机量约1400万千瓦,相当于0.6个三峡电站,总投资高达750亿元。
该项目得到了云南省政府的明确支持,但按照规定,300万千瓦及以上的水电项目属于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必须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后方可建设。当时有报告指出,汉能集团的750亿元总投资存在三大风险点:
一是投资规模与企业实力严重不匹配,彼时汉能集团的总资产仅50亿元;
二是投资周期长,汉能的现金流可能无法支撑——水电项目建设周期通常为8至10年,而汉能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小型水电站,年净利润仅近3亿元,根本无法覆盖35亿元的建设期利息;
三是若项目中途资金链断裂,750亿元投资将沦为烂尾工程。因此,汉能的申请不出意外地被发改委拒绝了。
但李河君并未放弃,他以“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为由将发改委告上法庭,最终法院以“发改委拥有自由裁量权”为由驳回了他的诉讼。此时李河君意识到,全盘拿下6座电站已无可能,便主动向发改委提出,放弃其余5座电站的开发权,仅保留资源条件最好的金安桥水电站。
最终,在一位高层领导的批示下,发改委同意了这一方案。他通过抵押贷款、引入战略投资、将未来的电力收入提前变现、拉满杠杆等多种方式,最终完成了这个“世纪工程”。金安桥水电站的成功发电,为汉能集团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稳定现金流,也让他从一名草莽富豪,正式蜕变成手握重金的资本大鳄。
但对李河君来说,水电的利润来得太慢,他的胃口早已被杠杆喂得无比“饥渴”,需要一个更大、更快、更具想象力的故事——而这便是光伏。2010年,李河君宣布汉能集团进行战略转型,高调进入薄膜光伏领域,并在全国多个省市规划了庞大的薄膜电池生产基地,计划总投资高达数百亿元。他通过承诺大额投资、创造就业岗位和税收贡献,换取地方政府的低息贷款和土地支持。
薄膜技术在当时被业界主流的晶硅路线视为“非主流”,存在巨大的商业化风险。但在李河君的叙事里,薄膜光伏是未来的“黑科技”。他深知,要实现光伏帝国的宏伟蓝图,必须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
于是他将目光投向香港股市,选中了一家名为博洋太阳能的公司作为壳资源。汉能集团与博洋太阳能签订了一份高达25.5亿美元的长期供货协议,同时向博洋太阳能股东提供38亿港元的可换股债券。2013年2月,汉能集团正式行使转债权利,李河君成为公司真正的控股股东,并将博洋太阳能更名为“汉能薄膜发电”,一场资本操盘游戏自此拉开序幕。
汉能薄膜发电的核心业务,是向其母公司汉能控股集团出售薄膜生产线、设备和相关服务。在最夸张的时候,汉能薄膜发电的营收几乎100%来自汉能控股——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的货卖给自己”,靠虚高的巨额营收推高股价,再将手里的股票抵押给银行换取新的贷款,随后把这些资金转回汉能控股集团,用于建设更多薄膜产业园,形成了一个看似完美的资金闭环。
为了让这个故事更具“未来感”,李河君推出了“移动能源”这个超级大饼。他豪掷千金收购了一家拥有顶级砷化镓技术的美国公司,瞬间让汉能的叙事从“土里土气”的电站建设,升级到高科技应用——薄膜太阳能可以贴在汽车、无人机、手机上,实现“随时随地发电”。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超级概念,让港股市场彻底疯狂,汉能的股价开始一路飙升,2015年3月市值突破3000亿港元,甚至超过了当时的特斯拉。
最先发出警告的是英国《金融时报》。早在2015年初,该报就连续发表文章,直指汉能高达90%以上的营收来自关联交易,质疑其利润的真实性。不少对冲基金闻讯后,纷纷加入做空队伍。2015年5月20日,这场做空大战达到高潮:在李河君还在参加会议时,大量巨额抛盘突然涌入市场,短短24分钟内,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价直接腰斩47%,参与做空的机构总共获利超500亿港元。
这场崩盘直接导致李河君质押的大量股票被银行强制平仓,最终引发资金链断裂。2019年,汉能集团爆发大规模欠薪事件,近7000名员工被拖欠了5个月的薪酬,总额超过10亿元。走投无路的李河君,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国内A股市场,试图再次借壳上市,靠散户资金缓解压力。然而,他的愿望最终落空了。
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就连手里日赚千万元的金安桥水电站,也被他贱卖还债,但这仅仅是杯水车薪。2022年,李河君因涉嫌骗取贷款罪被警方带走调查,一代光伏首富的传奇,就此彻底谢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