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书法的星空中,赵启斌的巨幅行草书犹如一道惊雷,以其磅礴的精神气象与独特的“气骨”震撼书坛。他的创作不仅是对传统书法形式的突破,更是一场深入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美学革命。这位著述等身、学养深厚的学者型书家,以其一千余万字的学术著作和广博的学识积淀,为当代书法注入了罕见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他在书法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越是巨幅的行草书之作,越能展现出其惊人的驾驭能力,游刃有余,已然突破了书法创作的传统边界与现代艺术观念的框架。他已然意识到当下中国书法的艺术创作即将在智能时代将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精神领域,也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宏伟的艺术世界的到来。从赵启斌的巨幅书法艺术可以感受到这一时代气息、现代精神的脉络跳动。
![]()
赵启斌的巨幅行草书之路是一条由深厚学养铺就的渐进之路,从童年接触书法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论的专业学习,再到南京博物院的历代书画艺术研究道路的展开,使他完成了从技法锤炼到身心理论、美学观念的自觉转变。非常令人惊叹的是,他在美术史、美学、绘画理论领域深耕不辍,同时博览群书,涉猎人文学科的宗教、哲学、美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神话学以及自然学科宇宙学、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信息学、人文地理等诸多领域,累积一千余万字的著述成果,为他向艺术创作的高峰进军打下了雄浑的基础。他长期阅读养成的这种具有跨学科的深厚的人文素养,使他能够跳出单纯笔墨技法的局限,从文明史的高度审视书法发展的可能性,从思想史、科技史、艺术史的综合层面思考艺术理论、书法美学观念、书法艺术创作问题,其简介自然不同,为我们的书法艺术创作和理论思考提供了宏大的精神维度和美学维度。表现在他的书法艺术创作上,形成了巨幅书法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在巨幅艺术创作上,随着工业文明的叠加效应,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巨大积累,使二十世纪以来的艺术创作走向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艺术创作。首先在西方艺术创作方面反映出来,尤其具有宏大艺术的艺术创作上,将艺术家自我的精神世界成百倍的表现与扩张。绘画领域诸多大幅绘画的出现,克里斯托坚持“大地艺术Land Art”的创作行为所出现的宏大的现代行为艺术,无不体现出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张扬和展现。随着新中国的创建,我国的艺术创作也逐渐向社会公共空间转向的倾向,大量的纪念场馆建筑内部、广场、会议室、酒店宾馆的大堂、汽车站、火车站候车室陆续出现大尺幅的油画、国画作品、雕塑以及书法艺术作品,无不给人以内心的巨大震撼与惊叹,尤以人民大会堂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最具有经典性,给我们内心以巨大的冲击,相比于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的巨幅之作,显然滞后于绘画的创作,虽然传统书法艺术有摩崖石刻的创制、榜书的挥写,但现代意义的巨幅书法作品的呈现,则有待于将来。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宏大建筑空间,他以学者特有的敏锐洞察到传统书法形制与当代空间的不匹配,这种基于文化自觉的“不安和躁动”,成为他探索巨幅书法的内在驱动力。
赵启斌的巨幅行草书的创作本质上是一场基于文化自信的创造转化。他不仅从中国的优秀传统中积极汲取艺术创作的养分,更以开放姿态面对世界艺术,将法国艺术的浪漫、德国哲学的冷峻、美国文化的冒险精神等多元审美元素融入创作,这种跨文化融合不是西化,而是通过“现代性、抽象性、精神性”的引入,激活书法这一古老艺术的当代生命力。他的实践印证了他的理论思考:“巨幅书法要有文字载体和文化背景以及强烈的主观精神体验在其中”,要有当下思想文化领域、科学技术领域发展出来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审美范畴的融汇,才看你走出新的道路,固步自封、不肯在积极继承传统、超越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当下、超越当下,没有出路,造就不出时代的经典。同样,如果没有儒、释、道文化的综合融通、通透,没有深厚的诗性基因和深邃的审美体验,没有对现代文化观念的直觉感受和系统觉解放,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幅书法经典。正是这种对文、史、哲的深入钻研,使他的作品能够穿越古今,与先贤对话,与时代共鸣。赵启斌的行草书创作展现出令人震撼的艺术魄力,观其创作过程,意气激扬,气势恢宏,一路向前,无人敢当,呈现出逼人的精神气势和大幅度、多维度、高境界的复合型审美意象,不愧为行草书的一场美学革命。赵启斌巨幅书法的突破建立在他对中外艺术理论的系统研究之上,其娴熟而酣畅的技巧所形成的强烈视觉冲击,足以使观众明目荡心,精神为之振奋。
![]()
赵启斌在巨幅行草领域的探索,体现出明确的学术认知。他清醒地认识到,大幅作品的创作并非小尺寸作品的机械放大,大字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结构逻辑与小字截然不同,也不能直接套用西方艺术理念来引导书法实践,而必须建立全新的创作思维与笔墨体系。他对弘一法师当年援引西画理论改造书法的尝试深感遗憾,认为那样的实践路径容易将书法引向美术字的歧途,削弱其独有的审美深度与表现强度,这一反思尤其对巨幅书法的创作具有警示意义。
在整体布局与行气贯通上,赵启斌展现出非凡的掌控力。他敢于打破传统章法的约束,以雄浑气魄构建画面骨架,在虚实映照、曲直穿插与聚散节奏中营构出丰富的空间意象,其势如古人所形容的“八骏争驰,纵横莫当”。他的用笔富于变化,起笔时锋芒微露,收笔处圆融饱满,力道充沛却含而不露;转折处虽见方刚,却能归于浑朴。尤其在对笔意连绵的处理上,他更加注重牵丝引带的运用,看似率意牵连,实则暗含法度,在回环缭绕间透出婉转情韵。线条流畅中偶见陡然转折,飞动处时作顿挫之态,险绝而不失沉着,在“挫笔”与“撑笔”的辩证关系中,形成一种超越成法而又自合法度的恢弘气象,从而营造出既奇崛又灵动的艺术效果,与前人风貌迥然相异。
赵启斌极擅调度笔画粗细、字形欹侧与间距疏密,巧妙地将点、线、面编织为上下呼应、左右顾盼的视觉乐章。在墨法方面,他充分释放水墨交融的潜能,通过浓、淡、干、湿、焦等多重墨韵的递进与渗透,捕捉“水之魂、墨之韵”的深层美感。他以个人化的笔墨语言,构建出巨幅行草既气势逼人又自在洒脱的浪漫意境,折射出艺术家强烈的表达欲望、独特的审美追求与坚定的艺术自信。作品中所展现的雄浑气魄与不拘一格的自由精神,正是巨幅书法最引人注目的审美特质,也是其最具革新意义的艺术价值所在。
我们在赵启斌的创作中看到了一个现代学者型艺术家的文化担当,赵启斌他将个人才情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在巨大的纸墨空间中投射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气魄。这种气魄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研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非凡的艺术勇气之上。他的作品之所以能产生如此的精神气象,正是因为他将书斋里的学问化为了笔墨间的磅礴气象,将个人的精神修炼升华为民族文化的当代宣言。当我们在宏大的现代空间中面对赵启斌的巨幅行草书时,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一种文化的自信与精神的昂扬,他的行草书创作已然突破了古今书坛的边界,为这个时代树立了崭新的艺术标杆。这或许正是他所追求的——让书法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经典和中华文明承载的灵魂,如《江山如此多娇》般,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艺术标志。在他的笔墨间,我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对文明的承诺,一个艺术家对时代的回应,更看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赵启斌的巨幅行草书实践,已经超越了个人艺术创作的范畴,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他的探索表明,传统艺术形式的现代转化,需要的不是对表面的颠覆,而是对精神内核的深度开挖与创造性重构。在这个意义上,赵启斌不仅为书法艺术开辟了新境,更为我们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供了宝贵启示——真正的创新,源于对传统最深刻的理解,对时代最敏锐的感知,对未来世界的卓越洞察和判断。
钱江南
![]()
个人简介:赵启斌,中国致公党党员,文化学者、中国美术史论家、书画家、书画鉴定家。原籍山东省滕州。1993年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学习,1997年大学本科毕业,1997年至2000年担任林树中教授学术助理从事中国美术史研究工作,2000年供职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从事历代书画研究。现为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江苏省博物馆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春华诗社团体会员。任江苏省美学学会吕凤子专业研究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美学学会理事、江苏省红楼梦研究会常务理事、林散之书画院执行院长、傅抱石研究院顾问等职务。 先后独自或参与完成《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其他地区画像砖》《中国历代绘画鉴赏大辞典》《美术巨省:江苏历代绘画流派研究》(著作)、《江山高隐:中国绘画史“渔隐”“舟渔”“垂钓”图像考释》《米芾》《毛泽东诗词、书法、诗意画鉴赏大辞典》《折冲东西——吕凤子艺术研究》《张友宪艺术研究》(著作)、《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明末清初金陵绘画》《江苏历代书画精选》《二十世纪江苏四大家特展作品集》《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明清肖像画》《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古代名画赏析》《河山在目——傅抱石百年纪念画集》《南京博物院藏·陈之佛家族捐·陈之佛绘画作品集》《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家族捐·傅抱石绘画作品集》《像应神全——明清人物肖像画特展》(画集)、《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八卷本)、《傅抱石资料信息》(十册)等四十余部画集、著作、编著的编撰或著述,完成专题文章、研究论文数百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