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土地争端的历史脉络:从“应许之地”到冲突困局。当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哈马斯的冲突逐渐接近尾声,加沙地区的哈马斯武装被以色列基本清除,人们不禁回望两年前那场改变局势的“阿克萨洪水行动”——哈马斯对以色列发起的无差别袭击,如今再看,这场行动是否让其陷入了“得不偿失”的境地,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最终答案。而在这场延续数十年的巴以冲突中,“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全部土地”“犹太人是外来者、抢夺阿拉伯人固有家园”等说法流传甚广,但回溯历史脉络便会发现,这些观点往往忽略了关键的历史事实,未能全面呈现这片土地的归属变迁与民族存续真相。
![]()
事实上,今天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多文明交融杂居的地带,并非某一个民族的“专属家园”。提及犹太人对这片土地的情感联结,绕不开《圣经·出埃及记》中的记载:“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出了那地,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就是到迦南人、赫人、亚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之地。”在这段文本中,耶和华向摩西承诺,将带领受埃及奴役的以色列人前往“流奶与蜜之地”,也就是如今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这便是以色列方面常提及的“应许之地”的由来。以色列认为,他们的祖先最早在此世世代代生活,只是后来因罗马帝国的迫害,犹太人才被迫流亡世界各地,此后2000余年里,阿拉伯人逐渐成为这片土地的主要聚居群体。
![]()
面对“《圣经》记载能否作为历史依据”的质疑,真实的历史文献与人口数据给出了更客观的答案。1517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了这片被称为“应许之地”的区域,据史料估算,当时该地区的犹太人口约为1万人,仅占当地总人口的5%,这些犹太人主要聚居在耶路撒冷、纳布卢斯、希伯伦、加沙、采法特以及加利利的部分村庄。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体系下,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同属被统治阶层,双方并无尖锐的利益冲突,长期保持着和平共处的状态——犹太人坚守自己的宗教信仰与生活习俗,阿拉伯人也在各自的聚居区内繁衍生息,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互不干涉、各自安好。
![]()
此后数个世纪里,受战乱、迁徙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的犹太人口数量虽有波动,但始终没有彻底消失,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的存续从未中断,只是人口占比随时代变化而增减。1851年,奥斯曼帝国开展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耶路撒冷的28355名公民中,犹太人有6500人,占比达到23%;到了1905年再次进行人口普查时,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口已增至16300人,占比攀升至44%,接近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耶路撒冷始终保持着“四大区域”的格局,即犹太人区、阿拉伯人区、基督徒区和亚美尼亚区,不同族群在各自的区域内开展宗教活动与日常生活,绝大多数时间里都能维持和平共处的局面,宗教信仰的差异并未成为民族冲突的导火索。
![]()
进入20世纪,随着全球局势的变化,这片土地的人口结构与统治格局进一步调整。1936年,当时对该地区实行委任统治的英国开展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即如今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的136万人口中,犹太人有40万,占比29%。这一数据再次印证了“犹太人从未彻底离开这片土地”的事实——部分媒体在提及巴以问题时,往往只强调19世纪中叶以后犹太人有组织的移民浪潮,却刻意忽略了在此之前数千年里,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延绵不断的存续痕迹。从历史统治脉络来看,这片土地自罗马帝国时期起,先后历经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十字军东征、萨拉丁政权、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英国等多个政权的统治,从未有一个民族或政权能够“长期、稳定地独占这片土地的主权”。直到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解体,英国接手该地区的委任统治,这片土地在事实上成为了“无主之地”——没有一个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主权主体,这也为后续的民族争端埋下了伏笔。
![]()
1917年,成为改变犹太人命运的关键节点——当时的世界强国英国发布《贝尔福宣言》,明确表示“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成此目标实现”。英国之所以支持犹太人建国,背后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密切相关:一战期间,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国阵营,与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为敌。为了瓦解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英国一方面派遣“阿拉伯的劳伦斯”组织阿拉伯军队反抗奥斯曼土耳其;另一方面,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也组建民兵,积极协助英军作战,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支持。
![]()
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彻底崩溃,根据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同时兑现了对犹太人的承诺,允许更多犹太人移民至该地区。然而,英国的这一决策引发了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阿拉伯群体认为犹太人的大规模移民会挤占他们的生存空间,于是开始以暴力方式对抗犹太移民与英国统治者。1936年4月,阿拉伯人发动“大起义”,多次对犹太社区与英国驻军发动袭击,犹太人的民兵组织也随之展开反击,双方的冲突逐渐升级,地区局势陷入混乱。
![]()
为了平息战乱、稳定统治,英国在1936年11月成立“巴勒斯坦皇家委员会”,该委员会通过广泛调研,全面了解了当地的民族构成、土地分布以及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核心诉求,并充分听取了双方的意见。1937年7月,委员会提交调查报告,明确指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存在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双方均声称对巴勒斯坦地区拥有主权,且彼此的诉求难以调和,“两个民族共治同一区域”的可能性极低,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便是“分治”: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犹太人复国,另一部分建立“阿拉伯国”。
![]()
这一分治方案很快得到了犹太人的认可,1937年8月,犹太人复国大会正式通过该方案;但阿拉伯人对此坚决反对,认为分治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分治计划,此次分治尝试最终被迫搁置。此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犹太人遭遇了历史上最惨痛的灾难——纳粹德国推行种族灭绝政策,共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这场浩劫让犹太人的遭遇获得了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同情,也让“犹太复国”的诉求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推动犹太人建国逐渐从民族诉求转变为具有国际共识的议题。
![]()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接过了协调巴勒斯坦问题的重任。1947年5月,联合国成立“巴勒斯坦问题特别委员会”,由11个国家的代表组成,专门负责研究巴勒斯坦地区的解决方案。然而,阿拉伯人再次明确表示抵制该委员会的一切决议,拒绝参与分治方案的协商。同年9月1日,联合国特别委员会结合当地族群聚居情况、土地资源分布等因素,提出了新的分治方案——即后来的“联合国第181号决议”。根据该决议,巴勒斯坦地区57%的土地划给犹太人,43%的土地划给阿拉伯人;值得注意的是,犹太人获得的土地多为沙漠、半沙漠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而阿拉伯人获得的土地则以平原、绿洲为主,农业与生活条件更为优越。
![]()
面对这一方案,犹太人抓住了建国的关键机遇,立即表示同意;但阿拉伯方面依旧坚决反对,主张在巴勒斯坦地区仅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彻底否定犹太人的建国权利。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召开,就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进行投票——根据联合国规定,此类决议需获得全体成员国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票方可通过。11月29日,投票结果公布: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分治方案以超过三分之二的赞成票正式通过,《联合国巴勒斯坦分治方案》正式生效。
![]()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然而,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成员国便发动了对以色列的军事进攻——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约旦、埃及六国组成阿拉伯联军,向以色列发起全面攻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以以色列的胜利告终,以色列不仅保住了建国成果,还占领了部分原本划给阿拉伯人的土地。此后,阿拉伯联军与以色列先后爆发了五次中东战争,每一次战争结束后,以色列控制的领土面积都有所扩大,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领土格局。
![]()
从《圣经》中的“应许之地”传说,到以色列通过联合国决议正式建国,再到五次中东战争后的领土变迁,20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的归属的与民族关系始终充满复杂性。所谓“犹太人抢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的说法,显然掩盖了“犹太人从未离开这片土地”“土地长期无固定主权”“联合国分治方案合法生效”等关键事实,本质上是对历史真相的片面解读。
![]()
事实上,以色列在五次中东战争后,始终在尝试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巴以争端,“土地换和平”便是其核心策略之一。1993年,以色列总理拉宾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主席阿拉法特通过秘密谈判,达成了《奥斯陆协议》——根据协议,巴勒斯坦正式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放弃以暴力方式对抗以色列;以色列则承诺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部分土地逐步移交给巴勒斯坦法塔赫,为巴勒斯坦建立自治政权创造条件。这一协议一度为巴以和平带来了曙光,成为双方和解的重要里程碑。
![]()
然而,哈马斯的出现打破了和平进程的推进。作为巴勒斯坦的另一重要政治军事组织,哈马斯坚决反对《奥斯陆协议》,始终将“消灭以色列、将其从地图上抹去”作为核心宗旨,多次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制造恐怖袭击事件,导致巴以局势反复紧张。两年前,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向以色列境内发射5000余枚火箭弹,引发了新一轮大规模冲突——值得注意的是,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法塔赫领导人)公开表示,哈马斯的这一行动并不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意愿,并谴责哈马斯与以色列双方袭击平民的行为,此次冲突本质上是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对抗,而非整个巴勒斯坦民族与以色列的冲突。
![]()
回顾巴以冲突70余年的历程,巴勒斯坦方面多次错失和平机遇:从1937年拒绝英国提出的分治方案,到1947年否定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再到哈马斯反对《奥斯陆协议》、持续发动暴力袭击,一系列选择让巴勒斯坦逐渐陷入困境。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宗教信仰差异带来的意识形态对立,也有部分政治势力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放弃和平协商的私心,更有外部大国在中东地区的博弈与干预,这些因素相互交织,让巴以和平之路充满坎坷。
巴以冲突不仅给双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大量平民流离失所,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停滞,也对中东地区的稳定与全球和平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尽管当前冲突暂时趋于平缓,但根源性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和平的根基依旧脆弱。归根结底,巴以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双方的理性对话与相互妥协:以色列需要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诉求与合法权益,巴勒斯坦方面也需承认以色列的存在,摒弃暴力对抗的方式。只有双方放下仇恨、正视历史,在国际社会的公正调解下,通过平等协商找到兼顾彼此核心利益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迎来中东地区的和平曙光,让这片历经战乱的土地摆脱硝烟,重现文明交融的繁荣景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