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新动态——纪念一下自己跑步里程突破 2000 km 大关。我自称自己是一个「长期主义」,那今天就和大家唠唠怎样让自己认可并践行长期主义。
![]()
别自证
当你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把「我想要证明什么」当作主要目的,因为那样的话,你大概率是做不成的,并且,有可能让自己活成一种「十分拧巴」的状态。
我们可以把「要证明一些什么」当作动力来源的一部分,但一定不能是主要目的。
分享一段自己上学时期的经历吧!
其实每个阶段的自己,还不太一样。小学甚至是初中的自己——属于机灵、优秀但不太注重细节的淘气派学生。高中和大学,就浅浅转化成了另一种状态——沉着、努力,但很多时候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高中时候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这么努力,也不懒,为什么感觉成绩总是不如意呢」?
那时的自己,听到这句话,觉得是一种「成绩、结果不如意后的安慰」——因为我的重点都关注在前半部分——他们说我挺努力的!!我一直可能也就接受了,嗯,是的!我挺努力的,成绩不如意总怪不得我。
这种想法一直延续到我读本科的一段时间,都有残留。直到我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了许多「与过往的我相似的人」,我的沉默,震耳欲聋!
任何人的没有拼尽全力和看起来的努力,都不能是结果不如意的慰藉。 ——胡拉图
很多一部分人(尤其是我接触到的男生),容易把一些「自己很在意却不尽如人意」的结果,看似大方接受、实则嘴硬说成——我也就是没好好准备,要是我认真准备了,也会像 XX 一样厉害。
这是一个矛盾显著的表述:你没好好准备,说明你不看重,不看重你有为啥要刻意去描述这个结果?为自己开脱嘛?可你不说了自己没好好准备嘛?为啥要开脱?全是矛盾点,这样的你会让人看起来,极度的「拧巴」。
倒不是说你说的话是谎话,而是这样一种「刻意标榜自己与未达目标的鸿沟」让你自己难以接受、难以抹平,然后你还要一直证明自己,就会显得很不自然、很不像你自己,甚至很不像一个正常的人类。
![]()
第二名,是头号输家。 ——科比·布莱恩特
我不是紫金湖人时期的死忠粉,但总有些人,他们的伟大意志和精神,会随着他们本人的离去而越发显得珍贵。显然,已故球星科比正是这样一位划时代符号。他在 08 年总决赛输给宿敌波士顿凯尔特人后,说出了那句体育界非常有名的话——「第二名是头号输家」。
科比和上面那种找借口的人的最大不同,是他主动承认自己是输家的事实。他没有说自己没准备好、队友发挥不好之类的话。随后的他,只是一味的训练,08 年北京奥运会以身作则带领美国队以全胜之资拿下金牌,随后的 09、10 赛季拿下两连冠,并且 10 年击败的,正是 08 年从自己手中亲手夺走冠军的波士顿凯尔特人。这样的他,你怎样不尊重。
谁主张,谁举证!
如果一个人想要在自己已经热爱、深爱的领域,尤其是带有竞争、竞技型的活动中突出自己、提升自己。那么请在过程中检视自己、在结果中证明自己。因为我们
所以:永远不要去试图证明些什么,尤其不要去标榜自己很努力。因为在你想方设法标榜自己「努力」的标签时,其实有一种暗示——我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所以我给自己戴上一顶努力的帽子,起码不会被过分指责。有这种心理暗示存在,你和成功又有什么关系呢?
兴趣 or 热爱
想成为一个长期主义,那就一定不能只凭借别人分享的经验以及普世的原则去要求自己,因为那很容易变成「坚持」或者是「挑战」。换言之,那样有变成了一种向外的自我证明——我也可以,我能做到。
想要在某方面践行长期领域,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死「主动自发」的,这样从内心深处想去做一些事情、体验一些过程,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观察我自己挺久了,当我一点点记录下来自己在尝试许多事情的感受时,发现我在做有些事情是不顾时间成本投入的、不会轻易被打断的、不容易感受到时间流逝的……,心理学上管这叫「心流」,一种绝对沉浸忘我的专注状态。那么,我在做哪些事情时,会极大概率触发这种状态呢?
首先:剪辑运动视频和写文章,这两个活动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属于「输出」的创作型活动。创作型活动,并不一定要多么的高大上和精美,但它就是很容易调动起我所有的精力和创意,转场、音乐、封面设计、字幕设置、逻辑递进等等,都使得我没有多余的空闲去关心其他的任何事物。
![]()
其次:我在健身、跑步、爬山、篮球以及户外散步时,都会很专注的关注眼前的路,寻找下一步落脚点,注视下个路口,眺望远方的景象等等,在这些运动的过程中,我也很容易让自己安静下来,并且长时间专注。
![]()
这里有一个很反直觉的感受:运动这么动态的行为,也能让人平静专注下来吗?我的答案是:是的!因为我们已经经历、见识过太多另外一番反直觉的画面了:一群躺在床上刷着手机、蜷缩在沙发座椅上刷着手机的人,他们足够的静态,但内心却大都空洞、焦虑和奔涌。所以,动态的运动过程,活动着的是形体,但很容易让内心保持聚焦的专注。
![]()
最后:我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时,非常的投入专注。这个学习的过程不仅限于书本,我也会去 YouTube、Bilibili、论坛、博客上学习自己喜欢的健身知识、跑步事项、编程基础、脑科学、心理学和工具使用类的相关知识。只是因为一个简单的「想要学」就可以让自己主动地去做计划、找资源行动起来。无论结果怎样,但那些投入的时光和坚定地执行,都让我十分的享受。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己发自内心感兴趣,想要尝试的事物,这些事情是激发我们内心「自主性」的源头,试着去为它们做点什么,相信我,你会自然而然的远离手机和信息噪音的打扰,全身心的投入一件自己选择的事情上。
里程碑 or 结果
生命中发生的事情,包括成功,都不是终点,只是一个个里程碑。 ——李笑来
这句话,是我在李笑来先生的书籍《财富自由之路》中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这本书应该出境很多次了,里面的很多观点我真的很喜欢。这句话的意思和长期主义不谋而合——不要过分追求结果,但也不能不重视进步,因为我们在进步、因为我们要成长,所以我们会收获一个个小里程碑。成功的定义,并不相通,但里程碑的结果和这一路经历的过程,是绝对的、是定格的、是可量化的。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跑步大神,长跑大神、短跑大神、节奏跑大神……,在每个领域我可能什么都不是。但由于我热爱跑步,所以我也会每周以合适的心率和跑量去提升我的长跑耐力,试探我的间歇跑极限,最后定格在 2000 km 的那个数字,就是我的里程碑。它不代表最终,也不预示成功,只是一个小小里程碑,仅此而已。
或许我依旧距离那些各个领域的跑步大神很遥远,甚至由于天赋和基因的限制,我永远也达不到他们的那个层次。但请永远相信:边际递减效应的存在——优秀的人也可以进步,但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我这种小白要多得多。这么一想,我就又有点开心了。
忘掉长期主义
当大家根据以上我分享的一些原则,找到了更好的状态和心境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享受安静、专注和正反馈的同时,请慢慢忘掉自己要成为长期主义这个想法。
为什么要忘记?
没别的原因,因为有些东西,自然地遗忘,才能足够长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