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帕沃于尔是冰岛第二大城市,人口不足3.5万,距离首都雷克雅未克仅6公里。两座城市共同构成的城区,居住着冰岛65%的人口。
这座小城却缔造了令人瞩目的足球成就。背后没有巨额资金加持,唯有不懈努力、清晰规划,以及对足球的满腔热爱。
布雷扎布利克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50年,七年之后才迎来首场正式比赛,而首场胜利则等到了1960年——那只是一场普通赛事,并非锦标赛。
2010年,布雷扎布利克首次斩获冰岛联赛冠军。在冰岛遭遇严重金融危机后,这家来自科帕沃于尔的俱乐部成为最能适应新现实的队伍。当竞争对手因外籍球员大规模离队而陷入困境时,这支“绿军”凭借对青训的执着投入收获了回报。
当时夺冠阵容的平均年龄仅23岁,几乎全部是本土培养的球员。吉尔维·西于尔兹松、阿伦·约翰松、芬博阿松等知名球员均出自这里,足以证明其青训体系的含金量。
![]()
布雷扎布利克是冰岛最大的体育俱乐部,业务不止于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乃至游泳等项目,在这里都能找到一席之地。
从外部看,俱乐部的体育中心建筑朴实无华,但内部堪称足球天堂。
这里有一块标准尺寸的人造草皮球场,多数时候会划分为多个小块场地。同一时间可容纳100名孩子训练,全天训练人次能达到约500人。
“大约三分之二的孩子其实对足球没那么感兴趣,他们来这儿只是因为室内暖和。”布雷扎布利克青训体系的教练哈康·斯维尔松坦言。
这座体育中心更像是社区公共空间,24小时开放,由当地居民运营管理。放学后,年轻人会自然而然地涌向这里。
这听起来或许像某种社会主义理想图景,或是业余化的运营模式,但事实并非如此。冰岛的一切都运转得井然有序。当地足协只是换了个角度解决问题:先培养那些能培育足球人才的教练。
布雷扎布利克约半数教练是学校教师,执教足球是他们的第二份工作。这在冰岛并非个例。
在这座“冰之岛”,足球教练的专业性被提到了更高层面。这一举措源自冰岛足球协会(KSI),他们推出了一套教练培训体系,确保几乎每支青少年足球队都能配备合格的专业教练。
“即便在最高水平的赛事中,冰岛足球真正的成功关键之一,就是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教练。他们的体系非常出色,能看出俱乐部确实在坚持培养有天赋的球员。”曾带领冰岛队闯入2016年欧洲杯的拉尔斯·拉格贝克评价道。
![]()
21世纪初,手球还是冰岛最受欢迎的运动。当时的足球青训营里,孩子大多由家长担任教练。曾担任冰岛足协顾问、后来执掌国家队的阿斯盖尔·西古温松,率先提出了改革教练培训体系的想法。
那时,任何人想接受正规教练培训,都必须出国,大多是去英国。这种情况必须改变。拉格纳·埃约尔夫松耗时四年打造了一套新课程,并获得了欧足联的认可。
改革成果令人瞩目。如今冰岛很可能是拥有合格教练比例最高的国家。这个人口仅33.5万的国家,拥有近千名专业教练,其中多数至少持有欧足联B级执照,相当于每825人就有一名教练。
而在英格兰,每1.1万人才有一名足球教练。
冰岛足协项目协调员达古尔·斯温·达格比亚尔松解释道:“即便孩子从4岁开始训练,也能接受高质量的指导。我自己的孩子3岁就开始踢球,当时的两名教练,一位有欧足联A级执照,另一位有B级执照。”
“冰岛的每位教练都有报酬,没有业余教练。在这里,执教10岁及以上的青少年队,必须持有欧足联B级执照。”
谈论冰岛的气候已是老生常谈。所有人都知道,那里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合踢足球,但适宜的场地条件完全可以人工创造。
![]()
冰岛遍布着各类足球场,从标准尺寸的场地到五人制小型户外球场,全部铺设人造草皮,向所有想踢球的人免费开放。
这个国家刻意避免建造大型体育场。最大的劳加达尔斯沃卢尔体育场,容量甚至不足1万人,而布雷扎布利克的主场容量还不到它的一半。
一部分原因是人口规模——既然没有足够的观众填满容纳数万人的场馆,建造这类设施就毫无意义。但这也是明确的国家政策:地方社区投资建设室内场馆,配备标准尺寸的球场和至少可容纳1000人的看台。正如前文所述,这样的场馆在冰岛有数十座。
仅冰岛足协就建造了超过100个小型人造草皮球场。简单计算就能得出,大约每2500名居民就拥有一块球场,而且所有球场都可免费使用。
冰岛达到这样的基础设施水平,仅用了二十年时间。
“我小时候,球场都是碎石地面。冬天我们只能在镇上的商业街训练,那是唯一一条有地下供暖、能融化冰雪的道路。”前冰岛国脚古德蒙杜尔·贝内迪克松回忆道。
冰岛的足球俱乐部是教练培训体系和球场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这些基础,俱乐部便无法存在。在冰岛,职业足球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对当地人来说,职业足球更多指球员去国外联赛效力,而非本土赛事。
由于赞助商稀缺、转播收入有限,冰岛足球超级联赛仍是半职业联赛。你可能会遇到身为视频剪辑师的门将,或是开着小型鱼产品店的中场球员。
即便是布雷扎布利克,也属于半职业俱乐部。其几乎所有基础设施都归当地社区所有,俱乐部更像是管理者而非租赁者。这一切核心不在于盈利,而在于肩负着培养所有孩子的责任——毫无例外,面向每一个孩子。
理念很简单:每个孩子都应有机会接受足球训练。家长只需支付每年不超过几百欧元的费用,当地议会还常常会为这些项目提供补贴。
一旦缴费,每个孩子从6岁到19岁,都能得到专业教练的指导。没有选拔测试,没有淘汰机制,没有等级划分。在冰岛,“人人参与”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差别对待。
![]()
这是冰岛引以为傲的成就。冰岛足协青训主管索拉克尔·阿尔纳松认为,这种模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避免了人才流失。对于人口如此稀少的国家来说,他们根本承受不起人才流失的代价。
“我坚决反对过早选拔。这会导致球员流失,那些发育较晚的球员会被这样的体系忽视,就此埋没。”
“以阿尔弗雷德·芬博阿松为例,他15岁时表现平平,19岁还在冰岛第三级别联赛效力,22岁才在职业赛场崭露头角。他只是需要时间找到自己的节奏,28岁时,他已经能在德甲赛场上进球了。”阿尔纳松谈及这位布雷扎布利克最著名的青训毕业生时说道。
冰岛的足球成功故事,正是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绝佳典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