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34 年,梓潼郡的一所民宅里,李严枯坐在窗前,手里攥着一枚早已失去光泽的铜印。当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的消息传来时,这位曾经与诸葛亮同为刘备托孤重臣的蜀汉老臣,一口鲜血喷在印上,随后便瘫倒在地。没过多久,消息传遍蜀中:前骠骑将军李严,因悲伤过度,溘然长逝。
世人大多记得诸葛亮北伐的壮志,记得魏延的勇猛,记得姜维的执着,却少有人想起李严 —— 这个曾被刘备寄予厚望,却在北伐途中因 “粮草延误” 被罢黜为庶人的悲情人物。他的一生,像极了蜀汉权力棋局里一颗走错位置的棋子,明明握着 “托孤” 的重要筹码,却最终落得个 “身败名裂” 的结局,连死后都没能换回一丝体面。
![]()
李严的起点,其实比许多蜀汉臣子都要高。他本是荆州南阳人,早年在刘表手下任职,后来投奔刘璋,因能力出众,很快就成了成都令。刘备入蜀时,李严曾率军抵抗,却在看到刘备的雄才大略后选择归降。归蜀后的李严,更是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干:他在犍为太守任上,不仅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还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率五千人平定了当地的叛乱,为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刘备称帝后,他又与诸葛亮等人共同制定了蜀汉的法律《蜀科》,成了蜀汉政权的 “法治奠基人” 之一。
最能体现刘备对李严信任的,莫过于永安托孤。公元 223 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重,召来诸葛亮与李严,将幼主刘禅托付给二人,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李严为尚书令,兼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这份安排,看似是 “二元辅政”,实则是刘备的深思熟虑 —— 他知道诸葛亮擅长内政谋略,却也担心其权力过大;而李严既有军事才能,又非诸葛亮的 “荆州嫡系”,正好能起到制衡作用。那时的李严,手持托孤印章,站在永安城头,看着滔滔江水,想必也觉得自己能辅佐刘禅,成就一番大业。
![]()
可李严没想到,他与诸葛亮的 “制衡”,最终会变成 “对立”。诸葛亮主张北伐,恢复汉室,而李严更看重蜀汉内部的稳定,认为应该先休养生息,再图进取。两人的政见分歧,渐渐从朝堂争论,延伸到了权力争夺。诸葛亮北伐时,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让他远离永安的军事基地,李严以 “东吴可能来犯” 为由拒绝;后来诸葛亮又想让李严的儿子李丰接管江州,李严却趁机要求诸葛亮给自己加官进爵,封他为 “巴州刺史”,两人的矛盾彻底公开化。
真正让李严栽跟头的,是建兴九年的北伐。那年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任命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恰逢蜀中多雨,粮草运输受阻,李严便派使者告诉诸葛亮,建议撤军。诸葛亮无奈,只能下令退军。可等诸葛亮回到成都后,李严却装作惊讶地说:“粮草充足,丞相怎么突然撤军了?” 还上书刘禅,说诸葛亮撤军是 “诱敌深入” 的计策。诸葛亮拿出李严前后矛盾的书信,当众揭穿了他的谎言。李严无言以对,只能认罪。最终,诸葛亮上书弹劾李严,将他罢黜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
很多人说李严是 “咎由自取”,为了权力耍小聪明,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如果仔细想想,李严的 “谎言” 背后,或许藏着更深的无奈。他深知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也明白粮草延误的后果,可他更清楚,一旦承认自己失职,就会给诸葛亮削夺他权力的借口。他想用 “谎言” 来掩饰失误,却没想到诸葛亮早已掌握了证据,让他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从永安托孤的重臣,到被流放的庶人,李严的人生落差,不过短短六年。
被流放后的李严,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一直盼着诸葛亮能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重返朝堂,哪怕只是做个普通的将领,为蜀汉效力。他知道,蜀汉内部能制衡诸葛亮、又了解军事的人,只有自己;而诸葛亮要想顺利北伐,也需要他这样的人来稳定后方。可他等啊等,等到的不是召回的圣旨,而是诸葛亮病逝的消息。那一刻,李严彻底绝望了 —— 他知道,诸葛亮一死,再也没有人会想起他,再也没有人会给他平反的机会。他的忠诚,他的才干,他的抱负,都随着诸葛亮的离世,永远埋进了梓潼的黄土里。
![]()
李严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蜀汉政权的悲剧。刘备的 “二元辅政” 设计,本想让诸葛亮与李严相互制衡,却没想到最终变成了权力争斗;蜀汉的人才本就稀缺,却因为内部的矛盾,失去了一位能文能武的重臣。如果李严能放下权力的执念,全力支持诸葛亮北伐;如果诸葛亮能多一份包容,给李严施展才华的空间,或许蜀汉的历史,会是另一番模样。
如今,永安的城墙早已斑驳,北伐的粮道也早已荒芜,可李严的故事,却还在提醒我们:一个团队的成功,从来不是靠某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靠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协作;一个领导者的智慧,不仅仅是制定战略,更是懂得包容不同的声音,用好每一个有才华的人。李严的铜印,或许早已锈迹斑斑,但他的悲剧,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权力博弈的残酷,也照出了人才流失的可惜。
![]()
梓潼的风,还在吹着,仿佛在诉说着李严的遗憾。他到死都没能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 —— 是错在与诸葛亮的权力争斗,还是错在对蜀汉的忠诚不够?或许,他什么都没做错,只是生在了那个乱世,成了蜀汉权力棋局里,一颗不得不被舍弃的棋子。而这份遗憾,也成了三国历史里,最让人唏嘘的一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