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2 日,超过 2 万页杰弗里・爱泼斯坦的相关电子邮件被公开,里面反复提到特朗普的名字。
可到了 11 月 14 日,特朗普却在社交平台发声,要求司法部调查邮件里的 “有权势人物”。
![]()
名单里清一色是民主党人,压根没提自己,而司法部长邦迪不到 4 小时就火速答应。
这事儿和司法部 7 月说的 “调查已结束” 完全对不上,背后藏着的门道可不简单。
一、邮件公开惊现特朗普,他却选择性 “喊打”
11 月 12 日,美国众议院监督委员会先公开了部分爱泼斯坦邮件,随后共和党又补充了剩余文件。
总共加起来约 2.3 万页的文件里,特朗普的名字被反复提及,内容相当敏感。
有邮件显示,爱泼斯坦曾提到特朗普和受害者朱弗雷在自己家中共度数小时,还 “知道那些女孩的事”。
可这些关键信息,特朗普完全无视了。
![]()
11 月 14 日,他在社交平台上明确要求,司法部要调查爱泼斯坦和克林顿、前财政部长萨默斯。
还有大捐赠人霍夫曼、摩根大通等机构的关系,直言这是 “另一个俄罗斯骗局”。
特朗普特意强调,这些民主党人 “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与爱泼斯坦在一起,还去过他的小岛”。
从头到尾,他对自己被邮件频繁提及的事一字不提,选择性追责的意图十分明显。
二、司法部 4 小时 “急转弯”,7 月备忘录成废纸
特朗普的帖子发出去还不到 4 小时,司法部长邦迪就给出了回应。
她在社交平台回复特朗普,说已经请了曼哈顿联邦检察官杰伊・克莱顿牵头负责。
还夸克莱顿是 “全国最有能力、最值得信赖的检察官”,会以 “紧迫和正直” 的态度推进。
可这一决定,直接打了司法部自己的脸。
今年 7 月 7 日,司法部和c 曾联合发布一份正式备忘录。
![]()
里面明确写着,已经彻底审查过爱泼斯坦文件,没发现任何值得进一步调查的内容。
当时还表态,不会再公布更多相关文件,调查已经完全结束。
短短四个月,就因为特朗普的一条社交动态,司法部就 180 度大转弯,前后矛盾让人咋舌。
更值得注意的是,邦迪的迅速服从绝非偶然。
早在今年 7 月的一次会议上,特朗普就曾公开阻止邦迪回答关于爱泼斯坦的记者提问。
这足以说明,特朗普一直在试图控制司法部门对这件事的处理。
而这次 4 小时的火速响应,更是把这种控制摆到了台面上。
三、特朗普说 “关系很糟”,真实往来藏不住
面对邮件里的种种提及,特朗普在飞往佛罗里达州的航班上告诉记者。
自己和爱泼斯坦 “多年来关系一直很糟”,试图撇清所有关联。
但公开的证据,却把他的说法戳得千疮百孔。
2003 年爱泼斯坦 50 岁生日时,特朗普特意送了一封带有不雅内容的签名信。
而且根据记录,特朗普曾至少 7 次乘坐爱泼斯坦的私人飞机出行。
![]()
爱泼斯坦在 2011 年给同伙麦克斯韦的邮件里,也明确提到特朗普。
说他曾 “与一名年轻女子在我家待了几个小时”,这些细节都和特朗普的说法相悖。
更关键的是,爱泼斯坦从 2011 年到 2019 年,一直密切关注特朗普的商业和政治动向。
还曾在邮件里和别人讨论,要不要调查特朗普的财务状况,甚至想设计他的回应话术。
这些往来都说明,两人的关系绝非 “很糟”,反而有着不一般的交集。
特朗普现在急于撇清,更像是在掩盖什么。
四、调查是幌子?司法独立崩塌,文件公开遇阻
这次司法部火速启动调查,表面上是响应特朗普的要求。
实际上,这很可能是一种阻止真相曝光的 “障眼法”。
按照美国司法惯例,一旦案件进入调查程序,相关文件就可以以 “保护调查” 为由不予公开。
![]()
这正好中了特朗普的下怀,实现 “一石二鸟”:既把公众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民主党人身上。
又能名正言顺地阻止更多可能涉及自己的爱泼斯坦文件被公开。
毕竟,之前众议院已经在推动强制公开全部文件,下周就要进行表决。
现在启动调查,正好给了司法部封锁文件的借口。
更严重的是,这件事彻底暴露了美国司法部独立性的崩塌。
作为执法机构,司法部本该依据事实和法律办案,不受政治干预。
可邦迪这次 4 小时响应特朗普的政治诉求,完全把司法部变成了总统的 “工具”。
这种情况在美国司法史上极为罕见,也给美国的法治体系留下了巨大隐患。
面对特朗普的指控,被点名的各方也纷纷回应。
克林顿的发言人表示,新邮件证明克林顿 “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知道”。
霍夫曼则呼吁特朗普公开所有文件,称这能证明对他的指控是 “政治迫害”。
他还为自己过去与爱泼斯坦的交往道歉,说 “深感懊悔”。
萨默斯也提到了之前的声明,承认 “对过去与爱泼斯坦的关系感到后悔”。
而摩根大通,之前已经因为多年支持爱泼斯坦,向受害者赔偿了 2.9 亿美元。
现在被特朗普点名调查,也成了这场政治博弈中的一枚棋子。
整个事件越闹越大,本质上已经不是追查爱泼斯坦案的真相。
而是特朗普利用司法工具,打击政敌、掩盖自身疑点的政治操作。
这场闹剧的背后,受伤的不仅是爱泼斯坦案的受害者。
还有美国本就岌岌可危的司法公信力,以及公众对真相的知情权。
接下来,众议院的文件公开表决和司法部的所谓 “调查” 会如何发展。
还有更多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围绕爱泼斯坦邮件的博弈,还远没结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