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死了,人也没了,这年才初二啊!”
大年初二,本该是拎着礼盒串门的时辰,潞城这条街却先响起了玻璃碎裂的脆响,紧接着是一声惨叫——郭家男主人郭某倒在申家院子的血泊里,再也没起来。
![]()
一段监控,让原本“受害者”身份的郭家,一夜之间成了全网口诛笔伐的对象。
到底谁先动手?谁该为这条人命埋单?正当防卫的底线,是“家门口”还是“门把手”?
别急,咱们一条条捋。
一、狗咬人,人摔狗,矛盾升级只隔一层窗户纸
事情起因简单到一句话:申家儿子去打水,被郭家散养的土狗咬了。
小伙子一急,把狗摔死。
![]()
狗命也是命,可人命更金贵。
申家赶紧在微信里道歉,提出赔偿,郭家媳妇赵某正在气头上,直接挂断。
申家怕出事,先报警,又找社区,可郭家统统“不接受调解”。
按说,有理的一方是郭家,可接下来这波操作,直接把“理”字摔得稀碎。
![]()
二、监控曝光:砖头先飞,大门被踹,这算“理论”还是“抄家”?
晚上7点,赵某带着十来号人,气势汹汹杀到申家。
先是一块砖头,“咣”一声把窗户砸出大洞;紧接着第二块、第三块……玻璃渣子蹦一地。
![]()
镜头里看得清清楚楚:
有人抡铁锹,有人举长棍,有人抱石头。
韩某抬脚就踹,把已经上锁的大门生生蹬开。
申家三口缩在墙角,眼瞅着自家最后一道防线被撕个粉碎。
按郭家妹妹事后哭诉:“我们就砸了玻璃,没动手啊!”
可视频不会说谎——砖头先飞,拳头后到,谁先动手,一目了然。
三、屠夫拿刀,十秒混战,一死三伤
![]()
申某早年是屠夫,窗台常年搁着一把剔骨尖刀。
被逼到绝路,他红着眼抄起刀,朝黑影里一顿挥舞。
就十秒,郭某倒地,韩某重伤,另外俩亲戚挂彩。
血腥味混着火药味,年味儿全没了。
![]()
四、双方各执一词,细节对不上,剪刀成迷
郭家妹妹喊冤:
“我们空手去的,他拿刀就捅!”申家女儿反驳:
“他们铁锹棍子齐上阵,先把我爸鼻梁骨打折!”
律师李圣抛出新疑点:
![]()
韩某重伤创口呈“剪刺伤”,申某手里却是尖刀,刀口没检出韩某DNA。
那这把“剪刀”到底在谁手里?
![]()
申某回忆,看见郭某曾攥着一件“红色把、头部尖尖”的东西。
![]()
天黑、混乱、十四五个人搅在一起,剪刀去哪了?成了案件新焦点。
五、身份标签被扒,舆情瞬间翻车
郭家做全屋定制,生意做得不小;赵某还是区政协委员。
![]()
申家外来户,做腻子粉乳胶漆,小本买卖。
网友一看:
“哟,开着宝马带人砸门,还说自己弱势群体?”
“政协委员就能带人闯民宅?”
一时间,“私闯民宅”+“正当防卫”两个词条直冲热搜。
![]()
六、法律账怎么算?正当防卫该站在门里还是门外
刑法第二十条写得明白:
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可以采取必要防卫。
关键点在于——侵害有没有结束?防卫是否明显过限?
![]()
砖头飞进客厅、大门被踹开,这算“侵害进行中”还是“已经停下”?
屠夫那一刀,是“制止侵害”还是“报复泄愤”?
门里门外,一线之间,却可能决定申某是“英雄”还是“囚徒”。
七、邻里结梁子,生意场也尴尬
一个卖板材,一个做定制,本是上下游,见面却像仇人。
同行叹口气:“早知如此,当初送桶乳胶漆过去,也不至于闹出人命。”
![]()
可世上没有后悔药,只有冷冰冰的监控录像。
![]()
八、留给大家的三句追问
1. 如果申家不报警、不找社区,直接认怂,这顿打就能免吗?
2. 郭家要是肯接那通“道歉电话”,是不是就能保住两条命?
3. 当你的家大门被踹开,最后一道防线消失,你手里那把“刀”挥还是不挥?
九、写在最后
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可现实里,一层窗户纸、一条狗命、一句硬话,就能把“低头不见抬头见”变成“血溅门槛”。
案件还在审理,剪刀还没找到,郭某再也醒不过来。
![]()
等法院判决那天,希望法律给的不只是一纸量刑,更是给所有普通人一个答案——
当暴戾踹门而入,正当防卫到底该站在门内,还是门外?
愿我们都能平平安安过年,永远不用在自家院子里,做这道生死选择题。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