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经济评论分析盲盒热背后的冷思考,泡泡玛特因为工作人员没意识到麦克风没关时的私下议论,瞬间点燃了网络:“哎嘛,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贵”、“没事会有人买单的”,就是这短短十几秒的对话,让泡泡玛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舆论漩涡。
![]()
盲盒背后的心理博弈
现在好多人买东西,早就不只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了。
日本学者三浦展提出过一个“第五消费时代”的概念,说的是人们的消费行为正慢慢从买工具、买功能转向买满足感、买情绪价值。
盲盒把这种情绪价值玩到了极致,花的59元、79元,买的不是那个塑料小人本身,而是拆开包装那一瞬间的心跳加速。
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感,在神经科学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
人类大脑在遇到不确定性奖励时,多巴胺的分泌量会比确定性奖励高出30%左右。
每个盲盒系列设置的12款常规造型加上概率低至1/144的“隐藏款”,完美地撬动了这套生理机制,让购物变成了一场充满神经刺激的体验。
假设所有款式都明码标价摆在面前,大概率只会挑最喜欢的那款买一个就走。
![]()
但就因为不知道盒子里装着什么,那股“万一抽到隐藏款”的念头就会一直撩拨着你。这种机制巧妙地利用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侥幸心理。
看看二手市场上那些被炒到几百甚至上千元的隐藏款,就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趋之若鹜了。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向上流动困难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负担得起的“彩票”——买不起房买不起车,但买得起一份价值59元的希望。
![]()
![]()
稀缺心态与社交货币
大家有没有发现,生活中越是手头紧张的人,越容易在小额消费上“放飞自我”?这背后其实有个叫做“稀缺理论”的原理在起作用。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缺钱或缺时间的状态,他的“认知带宽”就会被占满。
每天一睁眼,脑子里就塞满了房租、花呗、KPI这些烦心事,大脑根本没有多余算力去精准管控那些小额支出。
![]()
这时候花59元买个盲盒,心理反应不是“这个月预算又少了59元”,而是“太好了,终于有十分钟不用想那些破事了”。
这里面还涉及到“心理账户”的概念,心里会不自觉地把钱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账户里:生活必需账户、储蓄账户,还有个叫“零花钱账户”的地方。
对于前两个账户大家特别谨慎,但对于零花钱账户,态度往往是“花了就花了,图个开心嘛”。
![]()
盲盒商家很聪明,把价格定在59元到79元之间,正好是一顿饭或两杯奶茶的钱,让你很容易就把它归到零花钱账户里。
59元一次,抽十次就是590元,被稀缺感压迫的大脑,往往会失去对这种小额高频支出的长期计算能力,只顾着抓住眼前能带来片刻愉悦的东西。
更绝的是,盲盒还成了年轻人的“社交货币”,一个人闷头拆盲盒没多大意思,最有意思的是抽到稀有款后拍照发朋友圈、发小红书,底下一堆人评论“吸吸欧气”。
![]()
在现实世界里获得认同需要高成本,好工作、高收入、名车名表;但在“娃圈”,抽中隐藏款就能赢得羡慕与地位。
2025年五一期间,多家在线旅行平台推出的“机票盲盒”能在短时间内吸引超2000万人参与,正是因为它击中了年轻人追求新奇、渴望社交分享的心理。
![]()
![]()
泡泡玛特的危机与启示
说回泡泡玛特那场引发风波的直播事故。为什么短短12秒的对话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根本原因在于,它无情地撕破了盲盒经济的情感外衣,露出了冰冷的商业算计。
工作人员那句“会有人买单的”,听起来像是在说消费者“人傻钱多”,一下子把前面精心构建的情感连接打得粉碎。
![]()
它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你以为是在购买希望,其实只是在玩一个庄家稳赚不赔的概率游戏;你以为是在疗愈自己,在商家眼里可能只是“有点傻”的乐子。
这种“祛魅”过程对依赖情感溢价的商业模式是致命打击,泡泡玛特随后采取的危机公关还算及时,承诺对百元以下产品强制公示成本,并计划新增自研IP以调整产品结构。
![]()
但这场风波映照出的问题远不止于此,泡泡玛特近些年虽然业绩亮眼——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45%-250%,海外市场增长更是高达365%-370%,但其股价自2025年8月以来却累计下跌超33%。
资本市场表现与业绩数据的背离,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盲盒经济可持续性的担忧。
泡泡玛特遇到的问题,比如2025年8月有消费者反映购买其手办系列后收到货不对板的商品,以及新品因钢印错误被紧急下架等,都暴露了其在品控方面的漏洞。
![]()
这些情况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泡泡玛特做的到底是“爆款生意”还是“IP生意”?
前者依赖不断寻找下一个爆款,追求脉冲式增长;后者则需要构建能够孕育长寿IP的生态,追求长期、平稳的价值积累。
看看全球业界的成功范例,无论是迪士尼的内容驱动,还是三丽鸥的情感连接,真正的IP生意追求的不是陡峭的尖峰,而是长期、平稳、缓慢上行的价值曲线。
![]()
说到底,买盲盒本身没什么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快乐。
但关键在于,我们得清楚自己为什么付钱——是真心喜欢那个设计,还是沉迷于拆盒瞬间的快感,或者只是为了社交平台上的那几个点赞?
消费社会里,商家总会想方设法挖掘我们的情感需求,盲盒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未来肯定还会有新的玩法出现。
![]()
懂得分辨“想要”和“需要”,认清情绪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区别,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消费的主人,而不是被商业策略牵着鼻子走。
这场由12秒引发的讨论,恰恰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消费意义的机会,毕竟,真正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最终建立在真实的价值创造上,而不是对人性弱点的利用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