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新派在线消息:11月13日,农业农村部在云南召开全国乡村工匠培育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工作会议(即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脱贫人口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
会议要求继续实施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防止出现规模性返乡滞乡现象。这一消息引发了众多网友热议,认为这是贯彻落实中央指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有力举措。但也有网友对“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感到疑惑,甚至很不理解。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民工群体中悄然兴起“回流”热潮。这不是偶然的短期现象,而是东部产业升级、生活成本上升与中西部发展机遇增多、乡土情感共同作用下的结构性变化。但返乡潮背后也存在压力:
部分地区承接能力有限,新兴产业岗位与返乡劳动力技能匹配度不高,可能导致“规模性返乡滞乡”——即劳动力返乡后无法有效融入当地经济,甚至在乡里无事可做。
面对这一挑战,首先要认识到,“返乡”是农民工自主选择,是他们对家庭团聚、故土情感和个人发展的主动决定,本质上是劳动力资源空间上的重新配置。简单“严防死守”既不现实,也不合理。
历史经验表明,对于大规模人口流动,宜疏不宜堵。政策的关键不是阻断归乡之路,而是如何把这股人力资源从可能“滞留”的浅滩,引向建设家乡的深渠。
因此,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的根本在于将着力点从“如何安置”转向“如何激发”,核心是把“滞乡”变为“建乡”。返乡农民工不是负担,而是乡村振兴中最具活力的人才资源。
他们见识过现代生产流程,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也怀有改变家乡的热情。关键是如何有效组织他们,把个体力量汇聚成发展的洪流。
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应主动作为,建立返乡农民工信息库,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可以通过成立劳务合作社、行业协会,或引导加入专业合作社、本地企业,把“散兵游勇”整合为“建设兵团”,围绕当地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冷链物流等新业态,开展精准职业技能培训,实现“雁归”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让他们从“归乡客”真正转变为“主人翁”。
归根结底,“返乡”是根,是情感的归属;“建乡”是路,是希望所在。我们不应担心“他们为何回来”,而应思考“如何让他们回来得更有价值”。只有把政策着力点坚定放在“返乡建乡”上,让大家有事可做、有钱可挣、有业可为,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