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7年1月4日出生的亚利·蒂莫·塔帕尼·蒂马里,最终因其71年的人生中仅留下一件武器而名垂青史。不过,公平地说,他显然在此之前很久就对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一个问题是,他的同胞们并没有很好地保存他的生平,即使是现存的资料,也需要借助自动翻译器,并戴着耳机听着阿贾塔拉乐队的音乐才能勉强辨认。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年纪不再年轻的蒂马里与图尔斯蒂·拉克索宁于 1976 年成为坦佩雷的坦佩雷阿塞帕亚有限公司的所有者。该公司的创始人尼洛·拉赫蒂宁在八年前去世,你可以想象,如果过了这么长时间还能找到所有者,那么这些资产的价值该有多高。
![]()
最右下角的是拉克索宁。
在新管理层的领导下,公司开始生产运动武器——值得庆幸的是,拉克索宁痴迷于精准的.22LR步枪。事实上,这款名为Finnbiathlon的冬季两项步枪就是他的杰作(该枪于1977年至1984年间生产)。
![]()
![]()
没错,就是那款枪栓。对于那些不熟悉冬季两项历史的人,我提醒一下,这种设计最初应用于苏联步枪,差点因为“速度太快”而被禁用(但后来安舒茨等人开始仿制)。芬兰人自然密切关注着邻国苏联的成就。
事实上,拉克索宁是一位射击爱好者,也是拉赫蒂宁的得意门生。他还将蒂马里引入研发领域——蒂马里此前已参与了前文提到的芬兰双项步枪的研发,而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莱克兰猎枪的生产才得以开始。
![]()
Lakelander TAP-371
它们是由瑞典的 Lars Andersson 设计的——而且“就这样”,他没有申请专利,只是把他的设计发表在了当时的武器报刊上。
![]()
在坦佩雷阿塞帕亚有限公司生产了大约 4000 支步枪后,安德森获得了专利,并将专利权出售给了挪威的孔斯贝格兵工厂。芬兰人被迫停止生产,因此蒂马里开始寻找新的潜在收入来源(当时拉克索宁已经离开了公司,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一家“纯粹的运动型”公司)。
所以,我们正慢慢接近事件的开端。此时,蒂马里已经拥有另一家机械生产厂,但关于这家工厂,我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因为不仅机器翻译,连我自己也被“Hatanpäänvaltatiellä”这个词难住了。这绝非作者的臆造——西方武器史学家,包括我所在的芬兰同行,都明确指出,蒂马里未来冲锋枪的设计灵感源自彼得·谢普塔斯基设计的MC-3“Rekord”运动手枪。幸运的是,蒂马里显然对苏联运动武器非常熟悉。
![]()
谢普塔斯基设计的关键在于极低的枪管线,以确保最大程度地控制后坐力。蒂马里以更具体的形式复制了这一设计——一款9x19毫米口径的冲锋枪。他最初设计的是一款小口径的“低枪管”运动手枪,但它表现出持续的连发倾向——“然后奥斯塔普就得意忘形了。”(c)
![]()
枪管被尽可能地降低,虽然没有谢普塔斯基的那么低。尽管如此,它的中心线几乎与握把顶部(手握的位置)相交——这对于冲锋枪来说是一个破纪录的低位。由于枪栓根本无法完全装入,所以只能以一定角度安装——枪栓滑动时,会同时下落。这样做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由于与导轨的摩擦而减慢了枪栓的速度(尽管这也加剧了磨损)。
![]()
为了最大限度地缩小体积,枪栓几乎完全卷绕在枪管上,类似于Sa vz. 23(或者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以叫它乌兹冲锋枪)。诚然,他们甚至不得不在枪栓上开一个槽,以便抛出弹壳。
![]()
扳机盒由塑料制成,使用的弹匣来自瑞典卡尔·古斯塔夫m/45步枪。
一个有趣的细节:由于冲锋枪采用开膛待击,当枪栓处于待击状态时,其前端会挡住机匣上的抛壳口。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同时也起到了一种警示作用:
![]()
在前位,缺口再次进入机匣,窗口也关闭了,但没有“射击”字样。由于没有传统的枪栓拉柄,基本上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判断武器是否已上膛。
枪栓上没有拉柄——它是通过向后折叠前面的拉柄来上膛的。而且,如果你在上膛后再折叠它,它实际上就起到了保险的作用,把枪栓锁住了。
![]()
这意味着握把折叠后无法射击——说得委婉些,这并非一个合理或符合直觉的解决方案。此外,握把折叠携带时,武器始终处于待击发状态。
![]()
但这一切最终都以彻底失败告终。蒂马里既没能引起军队的兴趣,也没能引起警察的兴趣,而且只生产了少量冲锋枪,他突然以另一种视角与警察交锋。据蒂马里本人所述,他
他因为过于左倾的信仰得罪了一位在他手下兼职的嬉皮士学生,而这位学生却固执地加入了警察队伍。
事实上,蒂马里还非法出售了他生产的一些武器(据称是从仓库偷来的),并因此在1986年因走私罪被判入狱。诚然,刑期很短——只有六个月。但不管怎样,他公司的武器制造许可证被永久吊销,蒂马里余生都在轮椅上度过。
然而,版权却被他买走了——Oy Golden Gun Ltd.公司(现已倒闭)试图重振该项目,幸运的是,通过未知的手段,JaTiMatic不仅成功打入美国市场,而且通过电影制片厂枪械师之手,最终出现在著名电影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顺便说一句,它也成功打入了欧洲和香港市场)。
![]()
![]()
![]()
《赤色黎明》,1984年
1995 年,该枪在乌西考蓬基(Uusikaupunki)重新开始生产(你在“asetta valmistettiin Uudessakaupungissa”这句话中看到了这个词吗?它就在那里!),同年,一款原型枪,更名为 GG-95 PDW,被带到马来西亚参加武器展览。
GG-95并非原设计的完全克隆版。虽然蒂马里步枪没有射击选择器(半扣扳机发射单发子弹,完全扣动扳机则实现全自动射击),但它在机匣左侧设有一个选择杆。
![]()
此外,GG-95 本身就需要使用自己的弹匣,并不“使用”卡尔·古斯塔夫的弹匣。
然而,事情再次陷入僵局——蒂马里对制造商提起了一项六位数的诉讼(芬兰商标),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赔偿。
![]()
GG-95
审判最终毁了蒂马里——他于 1998 年去世,而 GG-95 的生产由于审判的影响,无法迅速收回投资,甚至更早地停止了。
但即便如此,中国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来看看411式步枪,它使用7.62x25毫米子弹。
![]()
他也参与了9x19的制作:
![]()
然而,人们对这座建筑知之甚少——它在 2000 年代曾在展览中展出,之后似乎就销声匿迹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