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外长察赫克纳抵京开场即强硬:要想与爱沙尼亚、与欧洲相处得好,中国就必须停止对俄罗斯的“支持”。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以来小国安全上的担忧在此时集中表现出来。
11月3日中方通报将访华,次日抵达北京,与王毅会谈时大段讨论俄罗斯,称中国对俄影响“每周都在加强”,俄方经济基础薄弱,零部件和经贸合作支撑着它的“骨架”,没有这些就撑不住了;并断言中国掌握着结束乌克兰冲突的关键,只要愿意就可以让俄方停下来。
![]()
他把话题变成“非此即彼”的选择:如果想要和爱沙尼亚、欧盟相处融洽,就应当加入美欧的压力联盟一起对俄罗斯施压,否则就别奢望关系能够顺畅了。之后于11月5日接受路透社采访,回国后又在本国媒体上重申该框架。
南华早报引用其观点认为俄罗斯对爱沙尼亚构成生存威胁,希望北京出面施压;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视台ERR则引用其观点强调中国具有“真实的影响力”,既可以促使侵略行为停止,也可以促使被俘乌克兰儿童回家。他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和平要公正持久,中国有空间。
![]()
二战之后爱沙尼亚被苏联占领,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才获得独立。历史的创伤难以愈合,东边的大邻居长久以来压在心头。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之后,爱沙尼亚紧跟欧盟和北约的步伐,加大了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国防开支也提高到了GDP的2.5%以上,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察赫克纳自2023年4月担任外长以来一直批评俄罗斯,并且推动对乌克兰的军援(包括武器和训练),在北约体系中节奏比较激进。
察赫克纳1977年生于塔尔图,2002年进入塔尔图市议会,2007年成为全国议员(当时属于祖国联盟与共和联盟党),2015年担任社会保障部长,2016年转任国防部,2017年又回到社会事务领域,2019年转入主打创新的Eesti 200党,2023年4月出任外长。安全和民生两头都摸过,谈判、预算、军备和社会情绪都在他的“工具箱”里,外柔内刚。
这也是十年来爱沙尼亚外长第一次访问中国。十年后直接冲向敏感点:中俄经贸规模增长使得影响力增大,影响力越大就越应该承担起责任,也就是站到西方一边,掐住俄罗斯的战力耗材和“经济氧气管”。为了加强“同向挤压”,他还表示不管华盛顿将来是谁上台,对俄施压都是西方的共识,试图营造出美欧“休戚与共”的氛围。
![]()
但是欧盟内部对于中国的长期分歧:一派重视安全、坚持制裁,另一派重视经贸、看重供应链和技术市场。两股拉力叠加,需要“联合施压”,但是不能缺少中国市场的支持以及产业配套。察赫克纳的策略就是把安全焦虑放在最前面,占据话语的高处。
对于中国的立场,他“二选一”的选择并没有动摇现有的政策。中方表示中俄军贸属于正常的、合法的经贸往来,并且不提供任何军事援助;很多出口零部件为民用双用途,“可能被用于军事”的西媒讨论并不等于军事供给。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到2400亿人民币以上,中国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劝和促谈,不接受被拉入二选一:该谈就谈,该做生意就做生意。这场交锋也更加明显地显示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欧洲对于中国的忧虑正在加深。
![]()
从爱沙尼亚安全叙事来看,将俄罗斯定性为“生存威胁”有深厚的社会情绪基础,国防预算提高到2.5%以上是实实在在的投入,对乌克兰的援助属于“前线之外的前线”。从他们的立场来看,在北京说硬话是必须的。
小国并不是一直都低声细语,尤其是在它紧握“联盟”话筒的时候。对话不能被道德绑架。尊重对方的历史经验,承认对方的利益边界之后再来谈“共同的和平”,顺序上更合理。这次访问表面上是外长的强硬表态,实际上则是欧洲安全神经高度紧张,深层次上则是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它不会给出现成的答案,也不能有现成的答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