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基于对23个行业、800家中外企业披露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信息的测评,最新发布智库报告显示,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大中华区企业进步显著,有11家企业跻身top 50,上榜数量再创新高。
上述智库在测评中也发现,中外企业供应链环境管理和气候行动的“承诺”与“落实”之间仍存在差距。超过四成公开承诺绿色供应链建设的中外企业,尚未披露绿色采购进展。
![]()
2025年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
部分跨国企业披露略受影响,大中华区企业表现整体提升
11月6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在北京发布发布2025年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评价结果。该指数基于管理机制合规、改善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能源使用与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立方绿色选择五个维度,对中外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量化评价。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对23个行业、800家中外企业进行了测评。
据介绍,在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坚定落实气候承诺,通过与国际接轨“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和上市公司披露指引等,为在华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更多确定性。
本期评价发现,部分跨国企业披露略受影响,大中华区企业表现整体提升。近年来受限于一些地区的政策转向,一些跨国企业开始推迟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对外交流趋于保守。
![]()
大中华区有11家企业跻身top 50。
相比之下,大中华区有11家企业跻身top 50,上榜数量再创新高。富士康、立讯精密、鹏鼎控股、安踏体育、华为、维他奶国际、隆基绿能、李宁、科森科技、联想集团、TCL实业等11家企业进入CITI指数TOP50。进入TOP50的企业不仅能将绿色低碳采购向更上游的环节推进,开展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还积极引领产业链协同开展绿色低碳的转型。
本期指数评价还发现,供应链环境与气候风险管控成为企业普遍共识,近8成企业披露环境合规与改善进展。中外企业与联采平台推动逾2000家供应商通过蔚蓝地图披露环境问题或整改情况;逾3400家供应商着手测算披露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同比增长22%。
为何要关注企业的绿色供应链?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看来,当前所面临的气候污染治理、减少碳排放的问题,已很难完全依靠“末端治理”的方式去解决。更需要从企业生产的绿色设计开始,实现协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才能更好地推进可持续的减排与发展。“在此过程中,信息公开、公众知情、政府监管、社会监督都很重要。”马军说。
“承诺”与“落实”存差距,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需新的约束激励机制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在京发布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和气候行动CATI指数年度报告的同时,也指:中外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正步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呼吁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创造新的约束激励机制,在提升供应链绿色韧性的同时,助力应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危机。
据介绍,从测评情况来看,中外企业供应链环境管理和气候行动的“承诺”与“落实”之间仍存在差距:超过四成公开承诺绿色供应链建设的中外企业,尚未披露绿色采购进展;因一些地区的政策转向,部分跨国企业选择暂不披露年度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超六成企业未能有效推动供应链碳管理,仅5%推动供应链气候信息披露,供应链实测数据仍未被链主企业充分应用。通过订单激励等方式赋能供应商使用或投资绿电的链主企业仍是少数,供应链绿电消纳比例仍偏低。 企业对于生物多样性等新兴议题的关注程度仍处于起步阶段。构建可追溯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仍面临上游供应链信息收集的挑战。对于绿色溢价缺乏支付意愿,仍是阻碍上游高碳环节脱碳以及塑料等材料分类回收和循环再生利用的关键瓶颈。
报告倡议,完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公众/消费者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通过政策、法律、标准的完善和公民、消费者行为改变,共同破解绿色溢价这一核心难题,为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注入新动力。
报告同时也建议,企业深化行业脱碳路径和技术研究,加强供应商能力建设,通过充分的环境信息披露构建与利益方的信任,接受社会监督;建议主管部门持续完善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披露的顶层设计,构建有利于企业落实绿色生产和供应链低碳转型的政策环境;建议金融机构引导资金流向更加绿色低碳的项目,同时为高碳排放产业低碳转型中大规模、长周期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填补融资缺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