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他其实是一个地道的德国人,后来逃到苏联的。
1900年9月28日,李德出生于德国慕尼黑郊外的伊斯玛宁镇,父亲是会计,母亲是教师。父亲早逝后,母亲无力抚养五个孩子,李德6岁时被送入天主教孤儿院,接受初等教育。1913年,李德获奖学金进入慕尼黑师范学院学习,期间成绩优异。1918年,他应征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未直接参与前线作战。战后返回师范学院继续学业,并于1919年毕业。
1919年4月,李德加入德国共产党前身“斯巴达克同盟”,参与保卫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街垒战斗,表现突出。共和国失败后,他因被捕入狱三个月,释放后继续从事地下工作,多次被捕并越狱,最终于1928年逃往苏联。
在苏联,李德进入列宁学校学习,后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晋升为骑兵师参谋长,并因作战经验丰富被选派至中国。
![]()
付龙之军事学院学员
1932年春,李德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被苏联情报机关派往中国东北,主要任务是搜集日本在东北的军事、政治情报。当时日本已占领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对可疑人员实施严酷镇压,但德国与日本为同盟国,德国人身份成为李德活动的天然掩护。
李德在东北期间,试图渗透日军高层或获取关键情报,但因日军对占领区控制严密,且李德缺乏本地语言和文化背景,情报工作进展艰难,未取得实质性成果。李德在东北活动一段时间后,因任务受阻且难以适应环境,决定南下上海。
在上海,李德与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尤尔特取得联系,并结识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
1931年,苏联在上海的情报小组负责人鲁格夫妇被国民党逮捕,面临死刑。佐尔格(共产国际间谍)向莫斯科求援,需2万美元营救。李德与另一名德国共产党党员受命携带2万美元赴上海,完成营救任务。
根据师哲、王明等人的回忆,李德最初是苏联情报机关派往东北的情报人员,而非共产国际正式派遣的军事顾问。
![]()
剧照
1933年9月,李德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进入中央苏区,李德与博古、周恩来组成“三人团”,成为决策核心,军事指挥由他主导,周恩来仅负责执行监督。
彼时,中央苏区正面临国民党军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战局空前严峻。这位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德国人,将苏联战场经验全盘移植到中国战场,强制推行阵地防御与堡垒对攻战术,试图以正规战粉碎敌人围剿。
但现实与理论严重脱节。红军装备处于代差劣势,弹药补给极度匮乏,作战区域又以崇山峻岭为主,完全不具备机械化作战条件。面对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运动歼敌"战略,李德不仅断然拒绝,更在军事会议上公开贬斥为"游击习气"。他强制要求红军构筑多层防御工事,与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展开阵地消耗战,导致红军陷入被动防御的困境。
1934年盛夏,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相继失守,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在长征初期,李德仍坚持其战术路线,制定经湘南向广西突围的计划。然而由于情报系统瘫痪、指挥层级混乱,红军在湘江遭遇建军以来最惨重损失。这场战役使红军从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基层指挥员怨声载道,甚至出现公开质疑指挥决策的情况。
李德的指挥方式呈现明显集权特征。所有作战方案均由"三人团"秘密制定,部队接到的往往是刻板执行的死命令。这种脱离前线实际的决策模式,引发军中强烈不满。周恩来等将领虽多次提出修正建议,但均被李德以"国际路线"为由驳回。军事指挥体系的僵化,最终导致红军在突破四道封锁线时遭受重创。
![]()
剧照
转机出现在1935年1月的遵义城。这场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上,毛泽东系统批判了李德的军事冒险主义,指出其战术思想存在"三个脱离":脱离中国国情、脱离红军实际、脱离战争规律。与会代表一致通过决议,撤销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权力更迭,标志着中国革命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关键转折。
失去指挥权的李德并未立即离队。他以普通战士身份参加长征,负责装备运输和战况记录工作。在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的极端环境中,这位德国军人亲眼见证了红军的顽强生命力。特别是看到毛泽东重新掌舵后,红军战略战术发生根本性转变,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教条主义错误。这段特殊经历,成为其军事思想蜕变的重要阶段。
1935年冬,红军胜利抵达陕北根据地。但严酷的现实环境让李德难以适应:粗粝的饮食、简陋的窑洞、落后的医疗条件,加上语言沟通障碍,使其产生强烈失落感。经过慎重考虑,他向中共中央提出返回苏联的申请。组织上尊重其个人意愿,在安排相关事宜后,李德于1939年搭乘国际交通线离开中国,结束了这段充满争议的东方革命历程。
![]()
延安时期的李德
李德辗转抵达莫斯科后,立即受到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及监察委员会的审查。苏联方面派专人赴中国调查其军事指挥错误,综合评估后认定其“有错误,但免于处分”。共产国际认为,李德对中国国情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判断失误,但红军反围剿失利的责任不应由其完全承担。
审查结束后,李德被安排在苏联集中营担任政治教官,负责军事教育及思想工作。苏德战争期间,他参与后方军事教育,主要利用其军事理论知识培养后备力量。
1949年李德返回东德,进入出版社担任主编,负责编书、译书,将革命经历转化为文字创作。他以自身经历为素材撰写回忆录《中国纪事》,部分内容符合历史事实,成为研究长征的重要资料,但部分内容存在主观扭曲。
1964年,李德被任命为列宁著作德文版主编,但其翻译中掺杂个人情绪,对部分历史事件进行个人阐述。
凭借文学创作,李德在东德文坛获得声誉,成为作家协会主席,其作品在德国引起广泛反响。
在苏联期间,李德与中国的两任妻子肖月华、李丽莲及儿子彻底断绝联系。李丽莲至死未能与李德重逢,肖月华则独自抚养儿子,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湖南交通厅养路处副处长等职。
![]()
晚年李德
晚年李德饱受病痛折磨,1974年8月15日在东德柏林逝世,享年74岁。
作为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的经历折射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本土化与教条化的矛盾,其人生轨迹成为特殊历史时期的缩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