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带着工作任务走进小红书文学节,内心却充满了一种讽刺的焦虑:一个需要创意的人,在灵感最密集的地方,竟然“没有想法”了。
![]()
![]()
然而,正是这种“没有想法”,让我真正睁开了眼睛。我决定,不做猎人,只做一名观察者。而我所见证的一切,恰好为一项火热的全球活动写下了生动的注脚——小红书发起的第二届【身边写作大赛】,今年已收到来自44个国家地区、232个城市用户的投稿,字数超过4000万。他们在上海举办了一个文学节,正是这场“全民写作计划”的线下缩影。
![]()
![]()
![]()
这里的装扮格外“生活化”。墙上不只有高深的金句,更有鼓励人们在 “高铁上写作”、“厕所里写作” 的直白标语。它仿佛在宣告:灵感不挑地方,文学源于每一寸真实的生活。这与大赛鼓励书写“身边日常”的理念不谋而合。
![]()
![]()
于是,公园的草坪成了最生动的书房。
![]()
那些席地而坐的写作者,与来自纽约、东京、伦敦、乃至墨西哥瓜达拉哈拉的投稿者一样,他们共同在做一件事—用无数“普通个体的一日”,拼凑出世界的一日。
![]()
![]()
有人肆无忌惮地睡觉
![]()
而更多的人,是那些莫名而来、带着日记本席地而坐的人。
![]()
他们低头书写,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几乎要被淹没在周围的欢笑声里,却构成了这个场域最沉静的底色。
![]()
我看到了网红老师钟美美,和他的学生。一个孩子在进行写作时,坦然地将歌词写进了作文。我因为社恐,没敢请他重说一遍,但那份未经雕琢的、来自流行文化的真诚,恰好是“野生文学”最好的注脚。
![]()
![]()
我还看到一位眼里有光的爷爷,他或许不是在创作鸿篇巨制,只是在记录此刻的阳光与微风。他的存在,让这个场域兼容了任何年龄,任何姿态。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在此刻,具象化为一片可以容纳所有表达的草坪。
![]()
一面墙上印着这样的话:“我要是被生活整死了,这就是我留下来的证据;我要是熬过来了,这就是我的励志故事。”
![]()
这句话击中了无数路人。它解释了为什么写作是“世界上非常平等的爱好”——它不要求华丽的书房与整块的时间,它只要求一颗真诚的、渴望记录的心。它是在生活缝隙中生长的韧性,是普通人对抗遗忘与庸常的勋章。
最初,我为“没有创意”而焦虑。最终,我却在这场文学的盛宴里,被无数普通人“生活的创意”所治愈。
![]()
当我知道,眼前草坪上的书写,与44个国家、4000万字的投稿源于同一种冲动时,我明白了:这不是一个小圈子的沙龙,而是一场真正的平民文学运动。
原来,当写作从神坛走下,回归街头巷尾,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时代“野生文学”的书写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