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盐城海事局的航行警告划破清晨的宁静,黄海棋盘上骤然落下一枚重子。11月17日至19日,北纬34度至33度、东经120度海域将迎来持续72小时不间断的实弹射击,这片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的禁区,瞬间成为国际军事观察家的焦点坐标。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这场代号"云航警83/25"的军事行动,创造了三个值得玩味的记录:首次在黄海中部实施全天候实弹演练,首次连续三日保持高强度火力投射,首次将禁区精确划定在连接五组地理坐标的复杂多边形海域。军事分析人士注意到,演习区域恰好位于中国海岸线与朝鲜半岛的等距中轴,这种选址绝非偶然。
与去年同期的黄海演习相比,本次演练呈现出明显的升级态势。2024年10月的海上实弹射击仅持续6小时,而本次不仅延长至72小时,更采用"24小时×3天"的极限模式。这种变化透露出解放军正在锤炼全天候作战能力,特别是检验夜间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火力协同效能。某军事杂志主编指出,现代海战早已突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模式。
![]()
image
值得关注的是,演习时间窗口与美日韩"太平洋之盾"联合军演形成微妙重叠。就在航行警告发布前48小时,美国"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刚结束在东海的反潜演练。这种近乎直白的"对表"行为,凸显出区域军事博弈已进入高频互动阶段。不过国防部人士强调,中国军队的例行训练不针对任何第三方。
细读海事通告的坐标参数,可见此次演练的战术考量。五个定位点构成的五边形海域,东西跨度约20海里,南北纵深约15海里,这种尺寸恰好是航母战斗群标准防空圈的两倍。海军专家解读称,该区域既能满足远程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演练,又可进行舰空导弹的多目标拦截测试。
实弹射击的昼夜连续特性,暴露出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现代战争史表明,持续72小时的高强度火力准备,通常是登陆作战的前奏。虽然本次演习纯属防御性质,但这种能力展示本身,就是对区域安全承诺的具象化表达。正如某退役将领所言,炮弹的出膛声是最直白的军事外交语言。
黄海作为东北亚的"战略十字路口",历来是大国角力的温度计。本次演习选择的经纬度,向东可扼守对马海峡通道,向北能辐射渤海湾门户。这种点位选择,与2016年中美南海对峙时的战术布局存在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如今的中国海军已拥有双航母编队和055型万吨大驱。
值得注意的是,演习禁区距离苏北沿海仅约100海里,这个距离恰好处于岸基航空兵的作战半径边缘。这意味着演练可能涉及海空联合火力打击科目,检验"岸舰协同"的新型作战模式。某智库报告显示,解放军近年在该海域已构建起立体化侦察打击体系。
当国际视线聚焦红海危机之际,中国选择在黄海亮剑,这个时间节点的选择耐人寻味。相比南海的波涛汹涌,黄海更像是暗流涌动的深潭。三天72小时的炮火轰鸣,既是战斗力建设的必要锤炼,更是维护地区稳定的实力宣示。毕竟在东北亚这片见证过甲午风云的海域,没有什么比实弹射击更能诠释什么叫"忘战必危"。
随着最后一批炮弹落入预定靶区,黄海将恢复往日的平静。但那些划过夜空的弹道轨迹,已经在地缘政治的天平上刻下新的刻度。对于关注区域安全的观察家而言,这次演习留下的不仅是海面上的涟漪,更是一份关于力量与克制的现代兵法注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