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公告,为流传数月的传闻画上了句号。
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正式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组建合资企业,以此运营其在华业务。根据协议,博裕资本将持有新合资公司至多60%的股权,取得主导性控股权;星巴克则保留40%股权,并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向新公司进行授权。这笔基于约40亿美元企业价值的交易,标志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图源:星巴克官微
这意味着,进入中国市场26年后,星巴克这位中国连锁咖啡市场的“启蒙者”,选择将它的“中国故事”交由一位更熟悉本地商业规则的伙伴共同执笔。
01、剑指2万家门店,“合资”的星巴克在图谋什么?
![]()
关于星巴克将出售中国业务的传闻,在投资圈与行业内部已流传多时。如今传闻坐实,反而透露出星巴克对中国市场长期审慎的态度。
![]()
▲图源:微博话题
尽管博裕资本取得了60%的控股股权,但细看合作架构,星巴克并未真正“放手”。品牌与知识产权仍被星巴克全球牢牢握在手中。这意味着,星巴克中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易主”,而是一次深度“合伙”。
根据预估,星巴克中国业务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这一价值的构成颇具深意:它不仅包括此次出让股权的收益、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40%权益,更关键的是,还涵盖了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持续从中国业务获得的品牌授权经营收入。
![]()
▲图源:星巴克官微
在“合伙人”的选择方面,博裕作为成立于2011年的专业投资机构,其投资版图展现出了令人玩味的广度与深度。仅是今年,5月,博裕收购北京SKP商场42%到45%的股权,将触角伸向中国顶级奢侈品零售领域。值得饮品圈特别注意的是,3月,博裕出资4000万美元投资蜜雪冰城,与这家以极致性价比茶饮品牌在供应链优化领域实现深度捆绑。
从奢侈品云集的SKP,到遍布县乡街角的蜜雪冰城,博裕的投资版图恰好覆盖了中国消费市场的两个极端。这种独特的投资视野,或许正是星巴克看重的核心价值——既懂得高端品牌运营,又深谙中国各级市场水性。
正因如此,星巴克全球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倪睿安)在评价此次合作时,特别强调了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这一判断在双方公布的共同目标中得到了印证:新公司将继续扎根上海,统领全国近8000家星巴克门店的运营,并致力于未来将星巴克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从固守高端商圈到决心下沉渗透,从独立运营到借力本土智慧,星巴克所图谋的,是在中国这片全球最具活力的饮品战场上,重新夺回它的持续增长曲线。
02、高光时刻,它用“一个概念”拿到中国咖啡的“定义权”
![]()
开20000家的雄心并非凭空而来,它背后倚仗的是合资后的强强联合,更是其过去26年在中国市场建立的品牌底蕴。这份底蕴的开端,要追溯到1999年1月的北京国贸。
在那个冬日,星巴克开出了它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彼时,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还停留在"三合一速溶"的阶段。星巴克带着现磨咖啡的香气,以及一个全新的概念——“第三空间”,叩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
▲图源:星巴克官微
这个概念,后来被证明是星巴克极其精妙的一步棋。
不同于强调"翻台率"的传统餐饮空间,星巴克打造了一个介于家与办公室之间的“缓冲地带”——这里有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舒适的座椅,以及永远不会催促你离开的服务生。
![]()
▲图源:星巴克官微
这种独特的空间理念,“恰好”迎合了正在兴起的中国都市白领需求。有人在这里签下第一笔大单,有人在这里度过相亲的忐忑时光,自由职业者把MacBook支在这里工作……那个绿色的标志,逐渐成为城市风景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图源:微博话题
更深远的是,星巴克通过“第三空间”成功输出了整套咖啡文化体验。从拿铁、卡布奇诺的品类启蒙,到“中杯、大杯、超大杯”的容量标准,星巴克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中国现磨咖啡市场的话语权。
进入2010年代,星巴克在中国开启了“开店狂飙”模式。从2010年到2017年,星巴克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从不到500家猛增至超过3000家。2017年,星巴克更是斥资约13亿美元收购江浙沪地区合作伙伴统一星巴克的剩余50%股权,实现对中国市场的全面直营,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其加速中国市场布局的关键一步。
根据公开资料,在此期间,星巴克中国经营利润率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彼时,手持星巴克咖啡杯的照片,不仅成为都市白领的标配,更在社交媒体上演化成一种心照不宣的“社交名片”。
这无疑是星巴克在中国的高光时刻:它用“第三空间”理念成功定义中国消费者对现代咖啡馆的认知;用标准化品质建立现磨咖啡的品质基准;用规模化门店网络构筑起坚实的品牌护城河。然而,市场的风向总是在辉煌时期悄然转变。当新的挑战者已经带着截然不同的商业逻辑悄然入场,这时的星巴克可能不会想到中国咖啡市场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03、红海迷航,当9.9元的炮火,动摇40元的城池
![]()
就在星巴克的高光时刻,从2017年开始,一场由本土咖啡新势力掀起的风暴正在酝酿。
这一年,瑞幸带着陆正耀创始团队的“无限场景”理念突袭而来;M Stand打出“无需标傍,不被定义”的品牌理念吸引个性化精品咖啡消费人群;蜜雪冰城也是在这一年推出幸运咖悄然试水极致性价比价格带……这些新兴品牌各具特色,驱动中国咖啡市场快速向更多元、更细分的方向演进。
![]()
▲图源:瑞幸官微
起初,这场变革并未引起太多关注。直至瑞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地铁小蓝杯”直抵各大平台热搜,直至瑞幸从“碰瓷”星巴克到被越来越多的媒体主动拿来与星巴克相比较;直至Manner、挪瓦等更多本土咖啡品牌的异军突起……中国咖啡市场“变天”了,星巴克也因此遭遇市场变化带来的“三记重拳”。
第一记重拳,砸向了星巴克引以为傲的商业模式根基。当瑞幸带着互联网思维破局而来,以“外卖+自提”的轻模式迅速切进消费者的“无限场景”,同时将互联网平台的补贴大战引到咖啡行业……大批消费者或出于薅羊毛心态,或因为便捷,或仅是猎奇,由星巴克倒戈瑞幸。当时,网络上铺天盖地的 “瑞幸不香吗”测评帖,记录了这场消费习惯的大规模迁徙。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更深层次的变化正在发生——咖啡从体验式消费回归到日常功能性消费,这让星巴克“第三空间”带来的溢价受到冲击。
第二记重拳,直接冲击星巴克坚守的价格体系。如果说瑞幸的“无限场景”叠加各类补贴已然开启了中国连锁咖啡的性价比时代,那库迪的到来则直接拉着咖啡市场进入9.9元时代。一场轰轰烈烈的“库瑞大战”开启中国咖啡价格战的新篇章。
![]()
▲图源:微博话题
在价格战的影响下,星巴克方面一边强调“不会参与价格战”,一边又迫于压力通过优惠券、套餐等方式悄然降价。在价格战中左右摇摆的态度,恰恰见证了星巴克面对价格战时的挣扎。
![]()
▲图源:微博话题
第三记重拳,来自数字化和爆品创新的双重夹击。与数字化建设和价格战同期,本土咖啡在产品创新上也打得一片火热。瑞幸今年公开的数据中,其生椰拿铁4年卖出12亿杯;当年与茅台联名的“酱香拿铁”掀起现象级话题……这类爆款不仅带来了瞬时流量,更在一次次地重塑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和品牌期待。
让更局势更复杂的还有新茶饮的跨界竞争。一方面是新茶饮爆品对“咖啡时刻”的侵蚀。无论是午后的办公室困倦,还是周末的休闲小聚,咖啡在功能性与场景定位,正与一杯同样能提供咖啡因和愉悦感的新茶饮高度重叠。另一方面,亦有新茶饮品牌直接在菜单中加入咖啡选项,进一步模糊咖啡与茶饮的边界。
多重承压的情况下,星巴克中国的增长开始放缓。在日前星巴克发布最新财报后,星巴克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倪睿安)的一句“中国业务重回增长轨道令人欣喜”就显得意味深长,这既是对当前业绩的肯定,也折射出这家咖啡巨头在过去一段时期所经历的挣扎与挑战。
然而,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其归咎于品牌吸引力的减退,不如看作是中国咖啡消费生态持续演进的自然结果。当市场从星巴克一枝独秀,发展到如今瑞幸、库迪、M Stand等多品牌百花争艳,这个千亿级赛道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层次。
当咖啡从小众走向大众,从高端走向日常,正如星巴克在全球其他成熟市场经历过的那样,中国咖啡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更加细分、更加精准的新阶段。在这里,“第三空间”不会消失,而是可能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以更契合需求的面貌和20000家门店的超级规模,与“日常饮品”“创意特调”等咖啡定位共存共荣。
这是一次深度的战略“合伙”。对于星巴克中国而言,通过这一模式引入更懂中国市场的资本与智慧,或将为品牌注入新的动能——借助博裕在本土市场的深厚积累,星巴克有望在数字化运营、供应链优化及下沉市场拓展等方面获得关键助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新的增长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星巴克宣布合资布局的节点上,另一个标志性事件同样引发行业关注——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即将突破万店规模。这两个看似平行的事件,实则共同勾勒出中国咖啡市场的多元景象:一边是国际巨头通过本土化合作寻求更广阔天地,一边是本土品牌凭借差异化定位异军突起。
当星巴克携新伙伴剑指20000店目标,当幸运咖迈入“万店俱乐部”,当瑞幸以近30000家的规模持续领跑……中国咖啡市场从未像今天这般充满张力与可能。而星巴克,正带着对本土市场更深刻的理解与再次出发的决心,踏上新的征程。其未来的表现,令人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