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作为下一代计算范式的潜力,正吸引着众多AI与算力产业链中的公司进行前瞻性布局。它们主要通过在硬件技术、生态构建、产业应用等不同层面的探索,为未来的“量智融合”做准备。
下表梳理了布局量子计算的核心公司及其主要方向:
公司类别
公司名称
布局量子计算的主要方向
科技巨头与AI芯片公司
英伟达 (NVIDIA)
推出连接GPU与QPU的NVQLink开放架构、CUDA Quantum软件平台,构建量子-经典混合超级计算机
阿里 (Alibaba)
达摩院研发超导量子芯片“太章”,通过阿里云提供“量子计算即服务”(QCaaS),探索量子-经典混合计算
华为 (Huawei)
研发超导量子芯片,探索三进制计算与量子计算的协同创新,布局量子通信
寒武纪 (Cambricon)
研究量子-经典混合推理,探索在边缘设备部署轻量化量子协处理器
量子计算硬件公司
玻色量子 (Bose Quantum)
专注于相干光量子计算技术,其光量子计算机已实现千万次计算,并与电力能源等领域合作探索实用化解决方案
图灵量子 (Turing Quantum)
专注于光量子芯片和光量子计算机的商业化,具备全链条研发能力
华翊量子 (Huayi Quantum)
脱胎于清华大学,专注于离子阱量子计算技术路线,提供量子云计算服务
本源量子 (Origin Quantum)
国内首家专注于量子计算机全栈式研发的公司,已发布多代超导量子计算机
产业链相关公司
中科曙光 (Sugon)
参股本源量子,推出全球首款量子-经典混合计算服务器,构建“量超融合”算力网络
国盾量子 (QuantumCTek)
业务覆盖量子通信、量子计算(超导路线)及量子精密测量三大领域,提供核心组件及整机解决方案
光库科技 (Lightcomm Technology)
其光纤器件和铌酸锂调制器等技术可应用于量子通信系统
亨通光电 (Hengtong Optic-Electric)
参与国家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建设,在量子光缆领域市场份额领先
【】布局的逻辑与未来趋势
这些公司的布局并非盲目跟风,其背后有清晰的商业和技术逻辑:
硬件突破与生态卡位:对于英伟达这样的巨头,其核心目的是巩固并延伸其算力生态的统治力。通过推出NVQLink和CUDA Quantum,它旨在成为未来“量子-经典混合算力”时代的基础架构提供者和连接标准制定者 。而专业的量子硬件公司,则专注于不同的技术路线(光量子、离子阱、超导等)以求实现技术突破和商业化应用 。
软硬结合与特定应用:阿里和华为等公司采取的是“软硬结合”的策略。阿里依托其强大的云计算平台,降低企业和研究者使用量子计算的门槛,并收集应用数据 。华为则更注重底层技术的协同,探索三进制计算等新型计算架构与量子的结合,并布局量子通信,打造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
产业协同与解决方案:许多公司布局量子计算是为了增强其现有主业的竞争力。例如,纬德信息投资玻色量子,目标是共同打造“量子技术+电力能源”的专用解决方案,用前沿算力解决行业复杂问题 。这代表了量子计算从技术走向实用的一种重要路径。
【】潜在风险与挑战
需要认识到,量子计算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主要挑战包括量子比特的稳定性(退相干问题)、制造成本高昂以及需要开发专用的量子算法等 。因此,当前的许多布局更具战略性和前瞻性,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需时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