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3年是钠电池能否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实现规模化、商业化的关键窗口期。
钠离子电池有着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主要通过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嵌入、脱出实现电荷转移。相比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和价格优势,安全性和充电速度更优。
然而,在近年来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的浪潮中,锂电池方兴未艾,钠电池却仍在市场化的门槛边缘踟蹰徘徊。现在,行业巨头的加码下注,将为钠电池的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推动产业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发展。
11月4日,中国石化发布重磅消息,中国石化与LG化学近日签署关于联合开发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协议。
具体来看,双方将面向中国及全球的储能系统和低速电动车市场,联合开发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等关键材料,加快商业化进程,拓展钠离子电池商业模式,并在未来扩大至新能源和高附加值材料领域合作。
中国石化董事长侯启军、副总经理万涛,LG化学首席执行官辛学喆出席签约仪式。中国石化董事长侯启军表示,此次钠离子电池材料合作将进一步提升双方的技术与市场竞争力,助力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LG化学首席执行官辛学喆表示,作为全球领先的电池材料企业,LG化学一直为电动汽车市场客户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通过此次与中国石化合作,将适时开发新一代电池材料,并持续强化符合顾客未来战略的事业投资组合。
![]()
图说:LG化学和中国石化签署合作协议
来源:LG化学
两巨头携手,发力钠电池
传统印象中,中国石化作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第二大化工公司,主要业务集中在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销售利用以及成品油和化工产品的供应。
但实际上,近年来中石化以能源资源为基础,正在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为重要增长极的“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大力构建多能互补的清洁低碳能源供给体系,快速布局氢能、地热能、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石化在大力发展传统能源化工产业的同时,加快推进新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而电池材料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关键一环,自然也成了重点关注的方向。
在钠离子电池方面,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面向多种层状氧化物钠电正极体系,开发层状氧化物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兼顾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电池寿命可超3000次。面向磷酸铁钠钠电正极体系,开发聚阴离子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兼顾循环寿命与安全性,电池寿命可超8000次。
![]()
图说:电解液研发人员进行实验操作
来源:中国石化报
同时,面对储能需求,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发出适配宽温域(零下10摄氏度至60摄氏度)钠电池电解液体系,在零下10摄氏度的低温下仍具备良好充放电性能,容量保持率超过95%,5C大倍率放电容量保持率超过90%。目前,已完成多批次吨级产品生产与出货,供应多家钠电池头部企业
此外,中国石化旗下的北化院、扬子石化等在电池隔膜材料及催化剂等关键领域已有扎实的技术积累。
而此次和中国石化签约的LG化学,也是全球领先的化工企业,其业务涵盖石油化工、尖端材料及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在全球设有65个分支机构。其尖端材料业务涉及正极材料、隔膜,以及负极粘合剂等10余种电池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LG化学拥有超5万项全球专利,其中锂电池正极材料专利数量达6825项,居全球首位。为顺应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发展,LG化学正在加强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的研发,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电池材料供应商。
这次两大企业联手,核心就是聚焦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根据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发钠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正、负极材料,并计划构建稳定的供应链,提升成本竞争力。
通过这次合作,两大巨头有望将中国石化的化工材料产能优势和LG化学的电极工艺经验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降低钠电池关键材料的成本,加速其商业化进程。
LG化学首席执行官辛学喆在声明中表示,此次合作将有助于LG化学“及时”开发下一代电池材料。两家公司计划瞄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储能系统和电动汽车市场。声明指出,预计到2030年,预计中国市场占据全球钠离子电池制造量90%以上。
![]()
图说:LG化学和中国石化签署合作协议
来源:中国石化
![]()
钠电池进入发展关键期
钠离子电池有着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主要通过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嵌入、脱出实现电荷转移。
虽然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类似,但钠离子电池在电位、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方面,与锂离子电池有所差异。
目前,钠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大约是锂离子电池的65%左右,能量密度比锂电池低20%,相较磷酸铁锂电池有30%的成本优势。
钠离子电池在-20摄氏度下的容量保持率达到88%以上,显著高于锂离子电池。因此,在低温环境下,钠离子电池的性能要优于比磷酸铁锂电池。
更重要的是,钠离子电池在高温下的稳定性较高,热失控风险相对较低,对过充过放的耐受性也相对较好。这种高安全性让它成了大规模储能的理想选择。
与此同时,钠矿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且开采成本较低。凭借低成本、高安全性的显著优势,钠离子电池热度不断攀升,受到业界、科研界、资本界的高度关注。
![]()
图说:钠离子电池性能对比图
来源:中商情报网
此前,当碳酸锂在2022年暴涨到60万一吨时,钠离子电池方案以替换者的姿态出现,要彻底解决市场核心产品锂电池原材料价格飞涨和产量短缺的问题,资本也开始大规模投注。
然而随后的两年时间里,随着碳酸锂价格暴跌,钠离子开始陷入沉静。在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储能需求激增的背景下,锂电池方兴未艾,钠电池却仍在市场化的门槛边缘踟蹰徘徊。
在今年9月的2025“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和产业界人士指出,钠离子电池产业正处于关键转折期,商业化曙光正在趋现。
“钠电池的未来不是与锂电池抢市场,而是在锂电池难以发力的方面,突出自身特色。”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认为,钠离子电池应用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功率高、低温性能好、安全性高和成本低等优势,瞄准混合动力汽车、UPS、调频储能、铅酸替代等应用场景。
国内最早的钠离子电池研发制造企业中科海钠总经理李树军表示,
钠离子电池产业已进入从样品验证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目前是钠离子电池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2026年将是钠离子电池真正的商业化应用节点。
如何完成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惊险一跃”?李树军提到了两个关键词:性能和成本。
他说,能量密度就是成本,钠离子电池未来必须提升能量密度,同时有计划地进行规模化。随着规模扩大与能量密度提升,钠离子电池成本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内降低一半,实现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
![]()
图说:宁德时代钠新电池
来源:五矿证券研究所
事实上,性能和成本正是电池大厂在钠电池领域的发力重点。
宁德时代在2021年曾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彼时的电芯单体能量密度为160Wh/kg。时隔4年,宁德时代在今年4月发布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的钠电池 —— 宁德时代钠新,电芯能量密度达到175 Wh/kg,性能指标已经与磷酸铁锂电池接近,正式开启钠电产品从 0 到 N 的广泛应用。
宁德时代透露,钠电池的低温性能、碳足迹、安全性能均更具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乘用、商用动力等领域。目前,钠新电池已通过新国标认证,成为全球首款通过新国标认证的钠离子电池。
太平洋证券指出,该电池通过认证后可合规进入国内外储能及低速电动车市场,解决钠电池此前因无国标导致的应用受限问题,加速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落地。
![]()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场景也在逐步拓展。在众多应用领域中,储能和商用车被视为钠离子电池实现规模化应用的两大突破口。
2025年,钠电池受到的关注度明显提升,产业化加速有了数据支撑。起点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钠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3.7 GWh,同比增长率达259%。据研究机构预测,中国钠离子电池市场将从2025年的10GWh增长至2034年的292GWh,年均增长约45%。
在钠电池商业化曙光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石化和LG化学的这次合作,是传统能源巨头和电池材料龙头在技术、资源与市场端的强强联合,或将加速钠电池在储能和低速交通领域的渗透,甚至可能对全球电池材料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在能源转型的大浪潮中,这场强强联合或将成为钠电池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责任编辑丨陈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