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在法兰克福发表讲话称,“欧洲必须想想,当局势进一步升级时,我们是否需要采取报复措施。”
这不是他第一次发出强硬的信号,他说“我们必须让中国知道欧洲正在注视着”,一句话就表明了态度。
![]()
![]()
图|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
这话传到北京,中方没有慌乱,而是“反将一军”。
随后,德国政府立即派遣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亲赴中国,纳格尔本人也随同前往,事态的反转来得又快又突然。
这事情的转折点,是中欧为了关键资源和产业安全正在进行的无声的较量。
早在10月份,中国就宣布要继续加强稀土出口管控,扩大管制清单,将更多的高性能磁体原材料以及加工设备纳入其中。
![]()
这一招看似平常,但却在欧盟的要害之处打下去。
![]()
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
稀土不但是制造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设备的基础原料,也是高端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欧洲一边加快绿色转型,一边在新能源产业上高度依赖中国的产品,稀土成了绕不过去的脖子。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纳格尔要反复强调“必须保护欧洲核心产业”。
在他讲话的第二天,欧盟官员在布鲁塞尔透露正在对中国产品进行全面的审查,涉及稀土、电动汽车、太阳能组件等关键领域。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10月底欧盟领导人会议上表示,如果对中方出口限制没有解决办法,欧洲应该使用反胁迫工具。
![]()
图| 法国总统马克龙
这套被称为贸易核选项的工具,《反胁迫条例》(ACI)早在2023年就已经立法通过,授权欧盟在遭受第三国经济胁迫的时候可以采取报复性措施,比如加征关税、限制投资、暂停科技合作。
文件看上去很强硬,媒体也跟着热炒。但真正的问题是,这套机制能不能真的动用?
目前欧盟内部还没有达成一致。特别是德国同法国之间,在对华政策上存在分歧。德国严重依靠中国市场,在汽车、电机等领域的对华出口占比接近四分之一。
法国虽有激进的立场,但是未必能使得所有的成员国都形成一个联合的阵线。所以《反胁迫条例》已经通过,但从未启用过。
![]()
图| 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外交事务委员会及其防务分会召开会议
欧盟嘴上强硬,脚下却犹豫。这种时候,中方没有多说什么,反倒用另一种方式出招。
10月21日,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与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了视频会谈。
中方主动提出近期出口管制政策的依据是完善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同时也是为了保持全球产业链的稳定。
王文涛表示中方没有设置审批门槛,而是提供了便利通道,欧洲企业可以正常申请、取得许可。
这不是客套话,而是对症下药。
![]()
图| 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展出氟碳铈矿样本,该矿物用于稀土工业提取铈、镧、钕等元素
到11月初为止,欧盟方面公开的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2000份稀土相关出口申请被提交给中国,其中一半左右已经获批。
欧方也承认,目前存在一个“特殊审批通道”,即双方没有采取全面封锁的最坏情况。但是欧盟还是不放心,在爱沙尼亚等国建设稀土加工和替代产能,试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中方态度很明确,法律上依法办事,政策上保证供应链稳定,外交上保持开放沟通。不急不怒不让的态度比任何强硬的言辞更有战略性。
正因为如此,德国政府反应很快。
![]()
图| 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拜尔出
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将于11月17日在北京举行,德国副总理克林拜尔决定亲自来中国访问,并带队到北京同中国高层进行磋商,纳格尔也随同前往。
这场“临时救场”外交,外界大多觉得是为了平息紧张气氛,并争取中方在审批、合作等方面更多的支持。
![]()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德国面对现实的一次低调转身。
在10月的“柏林全球对话会议”上,德国副总理就说过:“我们需要政治判断,而不是本能反应。”到今天为止,他自己也在政治判断和情绪表达上左右摇摆。
![]()
图| 新欧盟总部大厦
实际上欧洲各国的处境也并不轻松。全球经济低迷,内需萎缩,中国产品用更好的质量,更具性价比不断对欧洲市场发起冲击。
电动车就是典型的例子,中国品牌正在快速占领欧洲中低端市场,引起多国政府不安和产业链的焦虑。
再加上稀土、氢能、光伏等关键技术以及对于这些技术的依赖,欧洲才明白,光靠政治上的倡议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
这也是为何,中欧之间的对话仍在继续。
![]()
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
尽管争议不断,但是合作的窗口还在。欧盟希望中方加快审批,中方希望欧方不要滥用“国家安全”干涉贸易。
双方视频会谈期间专门谈及“安世半导体”案,王文涛表示希望荷兰方面坚持市场原则,欧盟表示愿意沟通协调,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
这是一场典型的技术性的博弈。最终结果不是由镜头前来决定的,而是由制度设计、流程细节决定。
中方并没有软化,也没有退缩,而是用“合法、透明、有序”的政策来应对,反而把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
图| 中国稀土集团
中国没有把问题政治化,没有升级对抗,而是巧妙地将技术性管制制度化,使对手不能简单定性为“打压”。
复杂的贸易规则和外交礼仪中,反将一军不是靠情绪,而是靠系统性设计和节奏掌控。
欧洲是否会真的动用《反胁迫工具》?现在还看不出来。欧盟的犹豫说明,欧盟知道一旦打起报复战,付出的代价可能不会只是关税那么简单。
中方已经展现出调控能力和开放姿态,也划出了红线和空间。接下来该欧盟表态了。
![]()
图|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但可以确定的是,德国已经先走出一步。
纳格尔想给中国“颜色看看”,结果中方用政策稳定、程序理性化解危机,反而让德国率先低头,迅速派人来华面谈。
中欧之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谁来稳定局势,光看谁声音大是不够的,还要看谁的布局更深。
参考资料:
1.《德国央行行长扬言:得想想如何报复中国》2025-11-08 09:25 | 来源:观察者网
2.《中国已开始设计新的稀土出口许可制度?商务部回应》2025-11-13 18:18 | 来源:澎湃新闻
3.《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将在北京举行》2025-11-15 09:25 | 来源:人民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