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弱小的昆虫,竟能扛起自身体重850倍的“重物”;某些蛾类的翅展宽度,堪比一本展开的大型画册;而一些不起眼的小虫,不仅能食用,而且同等重量下其蛋白质含量竟能超越优质牛肉……
这些奇妙故事,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中,不断讲述。
每逢周末,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就汇聚起各年龄段的“昆虫迷”。场馆里,家长们举着手机录视频,孩子们则趴在玻璃上,鼻尖几乎要贴到标本上。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于2023年正式开放,分展示馆、干制标本馆和液浸标本馆三大组成部分,收藏有各类标本350余万号。其中包括7000余种模式标本,位居全国第二、国内高校首位。
在干制标本馆密排柜里,一枚1857年采集的瓢虫标本静静躺着。这是原北京农大昆虫学系主任刘崇乐院士收藏的昆虫标本,也是馆藏最古老的标本。
珍稀昆虫展台前,总围着层层叠叠的人群。一米长的中华旌蛉3D打印模型摆放在圆形展台中央,长度足有体长三倍的后翅斜着指向天际。
“这是来自云南的中华旌蛉模式标本,体长只有半个拇指大,由我校昆虫学系杨集昆教授1986年发现。”博物馆馆长助理杨皓然指着模型前翅上的翅脉,“我们用3D打印技术将其放大了20多倍,孩子们才能看清它的脉络。”
在“极限昆虫”展区,能看到中国最长的竹节虫——广西佛,其最大个体足有64厘米长。总有人伸手比画:“比我家猫咪还长!”
目前,昆虫博物馆由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团运营。“让游客能学习到严谨的科学知识,又能保持听下去的兴趣”,在数十场的讲解后,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志愿者张之裕才摸清了门道。
“博物馆由植物保护学院进行业务指导,植保学院师生进行昆虫标本采集、鉴定与制作。”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馆长刘星月介绍,昆虫博物馆运营团队会从这些自全国各地采集来的标本里选取精品,在馆内展示,实现展品不定期更新。正因如此,在志愿者的讲解词里总藏着“独家爆料”:“这个蝗虫标本,是去年学长在新疆野采时,追着跑了半亩地才抓到的……”
从触手可及的结构认知到鲜活的生命律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引领参观者一同探索昆虫精微世界的奥秘。截至目前,该馆实际日均接待量突破2000人次,在社交媒体累计吸引超百万人次讨论,稳居北京海淀区博物馆热度榜前十。
(记者 陈鹏)
(光明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