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749项目解锁载人航天的核心密码(中)
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宏伟征程中,载人航天始终是技术与勇气的巅峰结合。而人体工程学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一个直击本质的精彩命题:当人体这一为地球环境量身优化的精密系统,置身于时间、空间、物理场全然异质的太空环境,如何才能安然生存、高效工作并维系身心健康?这一问题不仅精准触碰了载人航天的核心挑战,更勾勒出一项宏大而温暖的系统工程——它不再是让人类硬扛极端环境,而是以“人”为中心,通过科学设计让环境主动适应生命需求,在遥远太空为人类搭建起一座坚实的“生存与发展桥梁”。而这一核心思想,不仅贯穿于航天员进驻空间站的全过程,更在他们返回地球的“再适应”阶段,展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与科学智慧。
![]()
从太空回归地球——人体在熟悉环境中的“二次重塑”
如果说进驻空间站是人体适应异质环境的“初次重塑”,那么返回地球便是一场更为复杂的“二次重塑”。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中,人体的生理系统、感知模式早已完成了对太空的适应,形成了新的平衡。而当航天员重新踏入熟悉的地球环境,1G重力的骤然回归、24小时昼夜节律的重新确立、开阔空间的感官冲击,都意味着人体需要推翻太空环境下的“适应模式”,重新适配地球的物理规则与生存逻辑。这个过程被航天医学称为“再适应”,却远比初次适应更为艰难——身体需要对抗的不仅是环境的变化,更是自身已经形成的“太空记忆”。而人体工程学的使命,便是为这场艰难的“回归之旅”铺路搭桥,用精准的设计与温柔的干预,帮助航天员平稳度过再适应期,重新拥抱家园。
重力再适应:对抗“沉重”的身体回归
在空间站待满半年的航天员,返回地球后首先面临的挑战,便是重新适应重力的“重量”。在微重力环境中,人体无需对抗重力,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早已适应了“无负荷”的工作状态,仿佛彻底“忘记”了地球重力的存在。当1G重力骤然回归,这些系统会瞬间陷入“不知所措”的混乱,一系列不适症状随之而来,这也是返回地球初期航天员行动困难、需要专人照料的核心原因。
心血管系统的“适应危机”最为直接。在太空,体液向上半身聚集,心血管系统形成了低压、低阻力的循环模式。而返回地球后,重力会迅速将血液和组织液向下半身牵引,此时心血管系统无法立刻启动地球环境下的调节机制,无法快速将下肢的血液泵回心脏和大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立位耐力不良”。航天员在站立时会感到头晕、眼花、眼前发黑,严重时甚至可能晕厥。这种症状并非身体机能退化,而是系统“适应惯性”带来的暂时失调,却给航天员的日常活动带来了巨大障碍。
肌肉骨骼系统的“无力感”则更为明显。长期的微重力环境让承重肌群持续萎缩,肌肉量和力量大幅下降;骨质流失导致骨骼的强度和密度降低,难以快速支撑起身体的重量。返回地球后,航天员会真切感受到身体的“沉重”——原本轻松的站立、行走,此刻变得异常艰难,走路摇摇晃晃,如同刚学步的婴儿,又似醉酒之人,需要重新学习在重力作用下的平衡与移动技巧。更值得关注的是,太空环境中流失的骨质,其恢复过程缓慢且不完全,即使经过长期康复训练,也很难完全恢复到飞行前的水平;肌肉力量的恢复则需要数月的系统训练,才能逐步回归正常状态。
从中医视角来看,人体的中轴与生命中轴在太空环境中发生了微妙的“错位”。在地球重力场中,人体的脊柱、经络(尤其是奇经八脉)形成了与重力相契合的能量循环与生理节律,重力成为维系身体机能平衡的隐性力量。而在微重力环境中,这种与重力相关的生理平衡被打破,经络的气血运行、脏腑的功能协调都进行了适应性调整。返回地球后,重力的回归需要生命中轴重新校准,奇经八脉的气血运行也需重新顺应重力方向,这一过程的“气血调适”,也成为身体再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的生理恢复形成了异曲同工的呼应。
针对重力再适应的多重挑战,人体工程学构建了一套“循序渐进、多维度干预”的康复体系,核心思路是“温柔唤醒”身体的重力记忆,而非强迫身体快速适应。
![]()
首先是精细化的循序渐进康复计划。航天员返回地球后,并不会立刻站立行走——舱门打开后,他们会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在返回舱内保持半卧位休息,逐步适应重力对身体的牵引;随后被抬出返回舱,乘坐专用的躺椅或担架前往康复基地,避免过早站立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在康复基地,专业的医疗团队会根据每位航天员的身体数据(如肌肉量、骨密度、心血管功能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初期以低强度的适应性训练为主,如在水中进行康复锻炼——水的浮力可以有效减轻身体重量,减少骨骼和肌肉的负担,同时让肌肉在无压力状态下进行活动,逐步唤醒肌肉力量;随着身体适应,会逐步增加平衡训练(如借助平衡仪进行站姿训练)、力量训练(如使用轻重量的抗阻设备)、耐力训练(如慢走、慢跑),循序渐进地重建心血管系统的调节能力和肌肉骨骼的支撑功能。整个康复过程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每一个阶段的训练强度和内容都经过严格测算,确保身体在“不受伤、不疲惫”的前提下逐步恢复。
辅助设备的科学运用则为康复过程提供了重要支撑。返回初期,航天员可能会使用拐杖、助行器等设备辅助行走,这些设备通过分散身体重量、提供支撑点,帮助航天员保持平衡,减少肌肉和骨骼的负担;部分航天员还会佩戴特制的加压袜,通过对下肢施加适度压力,促进下肢血液回流,缓解脑部供血不足的症状,提升立位耐力。这些辅助设备并非“妥协性设计”,而是人体工程学“环境适应人”思想的延伸——通过外部工具的支撑,降低身体的适应压力,为生理系统的恢复创造宽松的环境。
营养干预与药物辅助则从内部为身体恢复提供动力。康复期间,航天员会摄入高钙、高维生素D、高蛋白的饮食——钙是骨骼修复的核心原料,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蛋白质则是肌肉生长的基础,通过精准的营养供给,为骨骼和肌肉的修复提供充足能量;同时,医生会根据航天员的身体状况,适当使用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药物,以及改善心血管功能的药物,为身体恢复提供科学的医学支持。这种“外部辅助+内部滋养”的组合方式,让身体的重力再适应过程更平稳、更高效。
![]()
时空与感知再适应:重构熟悉的“世界坐标”
如果说重力再适应是身体层面的“硬挑战”,那么时空与感知再适应则是心理与认知层面的“软考验”。在空间站的异质环境中,航天员的感知系统早已适应了“无上下”的空间概念、快速交替的昼夜节律、密闭狭小的生存空间。返回地球后,熟悉的时空规则重新出现,却让长期适应太空环境的感知系统陷入“认知混乱”——大脑需要重新解读视觉、前庭系统传递的信号,重构对世界的认知坐标,这个过程同样充满了不适与挑战。
最典型的便是“漂浮错觉”。在太空,所有物品都会漂浮,航天员早已习惯了“放手即悬浮”的生活,大脑对“物体运动”的认知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返回地球后,当他们放下手中的杯子、书本等物品时,会下意识地盯着物品,担心它会像在太空一样飘走,甚至会不自觉地伸手去“接住”;有些航天员在走路时,会习惯性地抬高脚步,仿佛脚下没有地面支撑,这种源于太空记忆的行为惯性,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消退。
空间感知的紊乱也让航天员备受困扰。在空间站,“上下”是相对的,航天员可以任意漂浮、翻转,前庭系统早已适应了这种无固定方向的信号输入。返回地球后,前庭系统重新接收到重力带来的稳定信号,大脑却一时无法适应这种“确定性”,导致部分航天员出现“空间眩晕”——在开阔的广场、拥挤的人群中,丰富的视觉刺激和稳定的空间参照会让大脑感到“过载”,产生头晕、恶心、方向感错乱等不适;有些航天员会对“地面”产生陌生感,甚至不敢轻易迈开脚步,仿佛担心会“掉下去”,这种看似荒诞的感受,正是感知系统再适应的真实写照。
时间节律的重新校准同样不容忽视。在空间站,航天员依靠人工照明和作息表维持昼夜节律,虽然身体适应了这种人工调节,但与地球自然的昼夜节律仍有差异。返回地球后,自然光照的明暗交替、温度的昼夜波动重新成为调节生物钟的主要信号,大脑需要重新校准时间感知,部分航天员会出现睡眠紊乱——白天昏昏欲睡,夜晚难以入睡,这种时间感知的错位,会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整体恢复。
![]()
面对这些感知与认知层面的挑战,人体工程学的应对策略更侧重于“心理疏导”与“环境缓冲”,用温柔的方式帮助大脑重新适应地球的时空规则。
心理支持与预期管理是首要环节。在航天员返回地球前,地面的心理专家会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向他们详细讲解返回后可能出现的感知错觉、认知混乱等现象,让他们了解这些都是正常的再适应反应,并非身体或心理出现了问题,从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减少焦虑和恐慌。返回后,心理专家会持续跟进航天员的心理状态,通过一对一沟通、团体交流等方式,倾听他们的感受,解答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这种“提前告知+持续疏导”的模式,让航天员在面对感知混乱时更具底气,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纳身体的变化。
隔离与缓冲期的设置则为感知再适应提供了关键的环境支持。航天员返回地球后,并不会立刻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而是会进入专门的医学隔离与康复基地,进行为期数周的封闭观察与调整。这个缓冲期的意义,不仅在于防止太空微生物的传播,更在于为航天员创造一个“过渡性环境”——基地的环境相对安静、整洁,空间布局简洁有序,避免了外界复杂环境的强烈刺激;同时,基地会模拟自然的昼夜节律,通过窗户引入自然光照,让航天员的生物钟逐步适应地球的时间规则。在这个相对“温和”的环境中,航天员的感知系统可以慢慢调整,逐步适应“物体落地”“固定上下”“开阔空间”等地球特有的感知信号,减少空间眩晕、漂浮错觉等不适的影响。
![]()
此外,循序渐进的环境暴露也是感知再适应的重要手段。在缓冲期后期,医护人员会逐步带领航天员走出封闭的康复区域,从空旷的基地园区到人员较少的公共场所,再到正常的社会环境,逐步增加环境的复杂性和刺激强度,让大脑有足够的时间来解读和适应不同的视觉、空间信号。同时,家人的陪伴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适当的阶段,允许家人进入基地探望、陪伴,熟悉的面孔、温馨的交流能让航天员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心理上的慰藉,能有效缓解感知再适应带来的焦虑,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地球生活。
从重力再适应的身体康复,到时空感知的认知重构,人体工程学始终坚守“让环境适应人”的核心思想,在返回地球的再适应阶段,为航天员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与保障。这场“二次重塑”的过程,虽然充满了艰难与挑战,却因人体工程学的科学设计与人文关怀,变得更加平稳、温柔。它再次证明,载人航天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探索宇宙的未知,更是守护探索者的生命与健康;而人体工程学的价值,便在于在人类与极端环境的对话中,始终将“人”放在中心位置,用技术的温度消解环境的残酷,让每一次太空之旅都能有温暖的归途。在未来的载人航天征程中,随着人体工程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相信航天员的太空适应与地球回归之路,将变得更加安全、舒适、高效。
![]()
内容说明: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