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槐树岭,连风都带着泥土的朴实气息。我踩着那辆老旧的二八自行车,车链子哗啦啦地响,像是为我忐忑的心情伴奏。今天是相亲的日子,母亲在我出门前特意拍了拍我肩上的粉笔灰,“林霞那姑娘命苦,父母走得早,是她姐一手带大的,你多留点心眼,别乱说话。”
槐树岭小学离林家村有五里地,我在这所乡村小学教了三年书,日子就像校门口那棵老槐树,年复一年地守着这片土地。我不是没想过像同龄人一样外出闯荡,可每当孩子们用清澈的眼睛望着我,喊一声“张老师”,我就觉得自己的根已经深深扎在这里了。
“张老师来了!”村口几个半大的孩子朝我招手,这是林霞邻居家的娃。我从兜里掏出几颗水果糖分给他们,孩子们一哄而散,留下我一个人站在一栋略显陈旧但收拾得整洁的砖房前。
深吸一口气,我敲响了木门。
开门的是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眼睛像山涧的清泉,明亮又带着些许羞涩。
“是张老师吧?我是林霞。”她微微侧身,“快请进。”
院子里的石凳上,坐着另一位年长些的女性,约莫三十五六岁,正低头缝补着什么。见我进来,她放下手中的活计,站起身简单整理了一下衣角。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关节粗大,那是常年劳作的印记。
“这是我姐,林芳。”林霞轻声介绍。
林芳打量了我一眼,目光犀利却不失礼貌。
“张老师,坐。”她指了指院里的木凳,转身进屋倒了杯茶水。
那天的相亲,大部分时间都是林芳在问我话——家里几口人,工资多少,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林霞多半时间安静地坐着,偶尔抬头看我一眼,又很快低下头去,手指绞着衣角。
“我听人说,张老师书教得好,孩子们都喜欢你。”林芳最后说。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就是尽本分罢了。”
临走时,林霞送我到门口。她抬头看了我一眼,轻声说:“张老师,路上慢点。”
就是那一眼,让我一路骑车回校时,满脑子都是她清秀的模样。
第二次见林霞,是在镇上的集市。
那天我带着班上的学生去买文具,远远看见她和林芳在布摊前挑选花布。林霞拿起一块淡粉色的碎花布在身前比划,转头征询姐姐的意见。林芳摇摇头,从一堆布里挑了块深蓝色的,林霞便顺从地放下了手中的粉花布。
“林霞同志!”我鼓起勇气上前打招呼。
她转过身,见到是我,脸上掠过一丝惊喜:“张老师,你也来赶集?”
“带学生买点文具。”我说,又转向林芳,“林芳姐。”
林芳点点头,目光落在我身后的一群孩子身上。
“这些都是你的学生?”
“是啊,我们班的孩子,带他们出来见见世面。”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上来,七嘴八舌地喊着“张老师”。我费了好大劲才让他们排好队,一一点名确认没人走丢。
等我忙完,发现林芳看我的眼神柔和了许多。
“当老师不容易。”她说。
“习惯了,孩子们都很懂事。”
临走时,我趁林芳不注意,悄悄折回去买了那块粉色的碎花布。第二天托村里人捎给林霞,没留只言片语。
后来,我开始找各种理由去林家村。
有时是送几本林霞可能爱看的书,有时是借口家访顺路过来看看。林芳对我始终客气而保持距离,林霞则渐渐在我面前放开了些,会跟我说说她在村办缝纫厂的工作,或是村里发生的趣事。
一次,我正和林霞在院里说话,突然下起雨来。林芳从田里赶回来,浑身湿透。我赶忙帮她接过锄头,又递上干毛巾。她愣了一下,还是接了过去。
“谢谢。”她说,语气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
那天雨一直没停,我留下来吃了晚饭。饭后林芳在厨房洗碗,我本想帮忙,却被林霞拉到一边。
“姐姐不喜欢别人动她的厨房。”她小声说。
透过厨房的门帘,我看见林芳麻利地收拾着灶台,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常年操持家务的熟练。这个比林霞大十二岁的姐姐,不仅把她抚养长大,还为她撑起了一个家。
我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敬意。
转眼到了秋天。
那天我本来要去县里参加教师培训,却听说林霞生病了,高烧不退。我想都没想就骑上自行车往林家村赶,路上还摔了一跤,膝盖磕破了皮。
到了林家,林芳正用湿毛巾敷在林霞额头上,眼神里满是担忧。
“林芳姐,我从学校带了退烧药。”我气喘吁吁地说。
林芳看了看我狼狈的样子,什么也没问,侧身让我进了屋。
林霞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看见我,虚弱地笑了笑:“张老师,你怎么来了?”
“听说你病了。”我简单地说,把药递给林芳。
那天我一直待到林霞退烧。傍晚时分,林芳送我出门。
“张老师,今天谢谢你。”她站在门口,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我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我知道你是真心对林霞好。”
我鼓起勇气:“林芳姐,我确实喜欢林霞。我想...我想和她在一起。”
林芳沉默了很久,久到我以为她要拒绝了。
“林霞虽然是我带大的,但我从没替她做过主。”最后她说,“这事,得她自己同意。”
第二天,林霞退烧了。我找了个机会,约她到村头的老槐树下。
秋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我看着她还带着病容的脸,心里的话突然像开了闸的洪水,止不住地往外涌。
“林霞,从第一次见到你,我就喜欢你。我知道我没什么大本事,就是个乡村教师,但我会对你好,一辈子对你好。”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你...你能和我处对象吗?”
林霞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就像我们第一次见面时那样。
“张老师,我...我得想想。”她声音很轻,却像一块石头砸在我心上。
“好,你慢慢想,我等你。”我努力维持着笑容。
回去的路上,自行车链子又一次哗啦啦地响,但这次,它像是在为我沉重的心情伴奏。
接下来的三天,我度日如年。上课时常走神,批改作业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发呆。孩子们都看出来我有心事,调皮的王小虎还问我:“张老师,你是不是生病了?”
我勉强笑笑,摸摸他的头:“老师没事。”
第四天下午,我刚上完最后一节课,收拾教案准备回宿舍,就听见窗外有学生喊:“张老师,有人找你!”
我走出教室,看见林霞站在操场上。
她走到我面前,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
“张老师,”她说,声音比往常都要坚定,“我姐看上你了,觉得你人还不错,同意我们交往。”
我愣住了,一时没反应过来。
她看着我傻住的样子,突然笑了,伸手拉住我的手:“傻瓜,我也看上你了。”
那一刻,我仿佛听见心里有什么东西砰地一声绽放了,像春节时的烟花,绚烂而热烈。
后来林霞告诉我,那三天里,林芳什么也没问,只是在她犹豫不决时,淡淡地说了一句:“张浩这人,实在,靠得住。”
就这一句话,让林霞下定了决心。
腊月里,我和林霞订了婚。订婚宴设在林家小院,就请了几位亲近的邻居和我的父母。
林芳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好菜。酒过三巡,她端起酒杯,对着我和林霞。
“张浩,我把妹妹交给你了。”她只说了一句,就一饮而尽。
我郑重地点头:“姐,你放心。”
那年春节,我和林霞结婚了。婚礼很简单,我骑着自行车把她从林家接到学校分给我的教师宿舍。林芳为她准备了一床大红被子,那是她熬了几个大夜赶制出来的。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幸福。林霞继续在村办缝纫厂工作,我依然在小学教书。每逢周末,我们会一起回林家村看望林芳。
一年后的清明节,我和林霞陪着林芳去给父母上坟。林芳在坟前站了很久,最后轻声说:“爸,妈,我把妹妹带大了,她现在过得很好,你们放心吧。”
回来的路上,林霞挽着我的手,林芳走在我们前面。春日的阳光洒在她有些佝偻的背上,我忽然意识到,这个只比我们大十二岁的姐姐,却仿佛比我们老了很多。
“姐,”我快走两步追上她,“以后我和林霞会好好孝顺你的。”
林芳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笑,眼角泛起细密的皱纹。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她笑得如此舒展。
“好。”她简单地说。
那天晚上,林霞靠在我肩上,轻声说:“张浩,你知道吗?姐姐为了我,一辈子没嫁人。”
我握紧她的手:“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安静的乡村小院里。我想起那个相亲的下午,想起林霞开门时那双清泉般的眼睛,想起林芳犀利的目光逐渐变得柔和。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这个九十年代的小乡村里,我找到了爱情,也找到了家的完整意义。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朴素的认可——
“我姐看上你了,觉得你人还不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