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凯歌在金鸡年度演讲现场。
昨晚,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授予《志愿军:存亡之战》。在昨日上午举行的金鸡年度演讲现场,该片导演、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陈凯歌回溯了自己的电影初心,也对AI(人工智能)与电影的关系前瞻直言。这位祖籍福建的电影人评价金鸡与厦门的深度结缘:“厦门就是我们的家。”
好电影让人触动
个人感动要转为观众情绪出口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AI时代就要来了,从我的角度讲,几十年前的旧事有什么可以和大家分享的呢?想了想,一个词在我心里出现,那就是‘时代的力量’。”陈凯歌表示,他在北京出生长大,但祖籍在福建,他的成长、他的电影人生都与时代的力量息息相关。比如,恢复高考后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和同学们在大学里如饥似渴看国内外经典影片;赶上改革开放,做好了在电影创作方面的准备;遇到中国电影市场化发展浪潮,思考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电影……“那种传统的刻意求功,追求艺术完美,深思熟虑而后成的方式已经适应不了新时代的形势需要。今天个人的感动,必须转化为我们观众的情绪出口,才能获得成功。”但陈凯歌始终认为,电影是描写人类的痴情和天真,好电影让人触动,心中自有所感,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从《黄土地》对文化根脉的思考,到《荆轲刺秦王》描绘战国传奇,《搜索》捕捉网络时代的社会心理、《长津湖》和《志愿军》三部曲展现宏大的家国叙事,陈凯歌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他对人与土地的关注始终如一。“《黄土地》是我的第一部电影,我对它非常重视。其实我当时一直在寻找《黄土地》的主题是什么,直到到了陕北之后,那片土地和黄河给了我们很大的灵感,激发了一个拍电影的年轻人内心的激情和想法,我们最终发现土地和人有依存和对立的关系。”陈凯歌说,“土地是中国人的心结,我们永远眷恋我们家乡的土地,直到今天拍《志愿军》,我仍然在想土地对于这些年轻战士的意义。”
谈到时代的力量,陈凯歌也分享了他对“AI与电影”的思考。“我始终感觉AI的算力目前跟人脑的算力还是不能比。比如我今天就愣用AI做出一个片子来,要上大银幕,它上不了。”陈凯歌说,AI是机器不是人,它不具备人性,没有热血,可能一个任务完成得挺好但是它不是全部。但他也认为,AI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得为之做好准备。
“人”是电影核心
把人物写好最难也最重要
在陈凯歌看来,“人”是电影的核心。“人物没选好剧本没法写,把人物写好,最难也最重要。”陈凯歌表示,像《志愿军》三部曲这样拍了1.2万多个镜头的鸿篇巨制,也依然是从立住人物开始的,是一部群像戏。
“我们非常仔细地讨论过每一个人的命运。”陈凯歌认为,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背景,每个人物都有或轻或重的描写方式,要让他在群像中有自己的鲜明度,就需要把他的性格、命运、情境联系起来。他以《志愿军》里陈飞宇饰演的孙醒为例,这位非常能战斗的战士牺牲在敌人的冷枪下,命运令人唏嘘也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他的人物性格和命运有一条非常清晰的主线。
陈凯歌坦言,《志愿军》是很难拍的电影,“你要把事情讲清楚,而且能让观众跟着你想要表达的情感走。”他还表示,《志愿军》对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电影,“用什么词汇都很难形容志愿军的功绩和独属于他们的光荣,我每年都会去一次烈士陵园,能够感到那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激荡。”陈凯歌说,和平是和平年代甚少被提起的词,但它万般珍贵。
有人说《志愿军》三部曲是具有史诗气质的作品,陈凯歌认为,“史”和“诗”是不一样的。“对于基本的历史事实你得尊重,诗则是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他说,“我们最终要回到今天的生活里面去,来表达史诗和我们今天现实生活的统一感。”在他看来,史诗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有很多因素聚合到一起,变成一个很结实的东西。
陈凯歌不愿意对年轻电影人说教,“自己的路自己走,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我过去也是年轻人,我也想和上一代不一样。”他表示,电影要注重观众自身对影片的感受:“如果说你希望观众带走什么,或者你想告诉观众什么,这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点居高临下的。”
厦门日报记者 郭睿 摄影记者 林铭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