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高官出访,释放合作信号;另一边却在国内铺设防线,准备“对冲”可能的风险。
中德这对老牌贸易伙伴,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深度绑定后,关系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德国这次打出的“去风险”旗号,究竟是审慎防范,还是另有所图?
![]()
政策表态变了,底层逻辑也在重写
德国议会11月中旬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任务很明确,不是走个过场,而是要拿出能立法的建议,重新审视德国跟中国的经济往来,特别是那些被贴上“关键”和“战略”标签的领域。
这并不是第一次德国提“去风险”,但这次的操作明显更实在,光喊口号没用了,德国政府准备动真格了。
过去,德国一直是自由贸易的坚定支持者,尤其在对华政策上,讲究“互利共赢”,可现在风向变了,防火墙一层层往上加。
![]()
这次要审查的范围,直接锁定能源、稀土、还有基础设施等敏感领域,而这些领域,正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有话语权的地方。
最近中国针对稀土出口设置了新的限制措施,一下就点燃了德国国内的敏感神经,这些原材料对于德国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和高精设备来说,几乎是不可替代的。
一旦供给出问题,整个产业链都会跟着卡壳,所以,从德国政府的角度看,不能再“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
德国国内的政策层面,开始从“效率优先”向“安全优先”转变,这种逻辑上的变化,正是导致政策急转弯的根本原因。
![]()
一边喊“去风险”,一边又离不开中国
德国嘴上说得很严肃,动手也确实快,但真要“去风险”,谈何容易,从现实出发,中德经济关系已经绑得太紧,远远不是说脱就脱的。
现在德国想做的,是在不撕破脸的前提下,逐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可问题在于,德国有没有这个空间?有没有这个底气?
从双边贸易的整体格局看,中国重新坐回了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这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结构性的反映,一方面,美国那边因为关税政策变来变去,德国出口受阻明显;另一方面,中国提供的产品种类、价格和交付能力,短时间内没人能替代。
![]()
德国经济这几年也不太顺,制造业尤其疲软,汽车产业原本是德国最强的一块牌,现在却成了“问题孩子”。
不少企业利润下降得厉害,岗位流失也在增加,在这个背景下,德国政府再怎么强调“战略安全”,也不能忽视现实经济的压力。
所以,德国虽然在政策上越走越紧,但在行动上依然保持接触,财政部长这次访华,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德国在用一种“边建墙、边开窗”的方式,处理它与中国的关系。
![]()
从企业角度看,这种矛盾也很明显,在德国本土,企业普遍对经济前景不太乐观,但在海外,尤其是中国市场,一部分德国企业反而信心更足,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说明德国国内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氛围,已经开始影响企业的判断。
明知道“脱钩”不现实,但还要“设限”
德国现在的对华政策,是典型的“既不想靠太近,也不敢离太远”,这种状态,说白了就是:你是我离不开的合作对象,但我又怕你哪天把水龙头关了,所以我得先提前装个水箱,甚至再挖一口井。
这就是“去风险”战略的核心逻辑,不是断绝合作,而是降低被动,德方清楚地知道,真正“脱钩”根本不现实,经济结构早已捆绑得太深,尤其是在关键技术和原材料领域,德国目前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
一些经济学者也不避讳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德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过去几年其实并没有下降多少,即便是德国政府高调推出“中国战略”之后,进口结构的基本面也没变,这不是政策不努力,而是经济逻辑没办法轻易改写。
那为什么还要搞这么多审查、设这么多限制?因为地缘政治的现实逼着德国在安全层面做出姿态,不做点什么,国内的政治压力就会越来越大,这些动作很多时候并不直接针对中国,而是德国在向外界,尤其是欧盟和美国,表明立场。
从外交布局看,德国现在也在做平衡,财政部长访华是一种“软接触”,而外长之前突然取消访华的决定,又显得相当微妙,结果没过多久,还是得打电话沟通。
![]()
这说明德国内部对对华政策的意见并不一致,甚至可以说是处于试探阶段。
德国不是在关门,而是在调门,一方面尝试稳住经济合作的基本盘,另一方面又要在政治层面立起“安全”形象,这种两面操作,短期内可能管用,但长期看,会不会两头都不讨好?
合作的可能还在,但前提在变
虽然德国政策趋紧,但合作的窗口并没有完全关闭,这次财政部长访华,不只是象征意义,背后也包含了实打实的经济考虑。
德国还是希望在绿色转型、高端制造等领域与中国找到新的合作支点,毕竟,中国现在也在追求技术升级,而德国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
未来中德之间的互动,大概率不会回到从前那种“全开放”的状态,而是进入一个“有条件的合作”阶段,德国要的不是断掉旧联系,而是建立一个“更有把控力”的新机制。
这意味着,德国会继续推动政策收紧,但在具体合作上,依然会挑选那些“可控、互补、有利”的项目来推进。
德国这次的政策转向,不是孤立的变化,而是整个欧洲对外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当然,这种转向的代价也不小,设限和审查意味着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如果搞不好,还可能导致一些德国企业转向其他市场,甚至削弱自身的竞争力。
因此,德国政府在执行层面也得格外小心,既不能让政策过于宽松,失去“去风险”的意义,也不能搞得太紧,让企业喘不过气来。
![]()
德国目前的策略,更像是在给未来留下空间,一旦外部环境有所缓和,还有机会重新调整,而在这段过渡期内,德国所要做的,就是尽量把风险控在它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今天的中德关系,早就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深度绑定、互相依存的结构性合作,在这个基础上,德国想“去风险”,但又不能“去机会”,这就注定了中德之间既有拉锯,也有默契,对德国来说,真正的挑战不是中国,而是如何在变局中稳住自己的位置。
参考来源: 打着“安全”旗号,德国拟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政策 观察者网 2025-11-09 德国议会任命委员会重审对华贸易政策,专家解读 环球网 2025-11-1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