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16时许,国道317线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双江口红旗特大桥,因山体变形加剧引发滑塌,导致路基及引桥垮塌。这场看似不可控的地质灾害,却没有任何人员伤亡,这是事故发生后最好的结局。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其“零伤亡”的背后,是一位司机无私又及时的行动促成的。
![]()
此前《爱看头条》、《百色融媒》等曾在11月11日报道称在11月10日时,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公司(人员)与马尔康市政府(人员)共同巡库时,于17时25分发现马尔康市白湾乡境内红旗桥右岸桥头G317路面两侧和木尔基库周路路面均有约10厘米宽主裂缝,而山体开裂处距G317红旗桥右岸桥台约30米,在库周交通侧约50米。又称发现险情后,当地“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各部门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置,当日23时,滞留车辆全部疏散完毕,并在现场设置警示标志,严控无关人员进场。
![]()
但根据《极目新闻》等媒体11月15日的报道,大桥出现问题是一位名叫三郎石旦真的男子首先发现的。报道称在11月10日下午3时许,当地白湾乡货车司机三郎石旦真像往常一样准备驶过红旗特大桥,突然发现桥面出现了此前从未有过的裂缝。此前他每天往返桥面两三趟,所以对此十分诧异,出于本能,他立刻将车停在安全区域,上前查看后发现大桥桥面出现裂缝,且宽度已足以构成危险,不由着急起来。
![]()
但更让他心急的是,当时仍有行人和车辆准备上桥。“我喊他们不要过,没人信我。”三郎石旦真在事后采访中回忆。
深知单靠个人劝阻无法阻断危险,于是他第一时间联系了白湾乡英戈洛村党支部副书记、微网格管理员泽郎旦,不仅口头说明情况,还拍摄视频佐证隐患。于是从村民到村干部,从乡党委书记到技术人员、交警,一条应急响应链条迅速启动起来了。
![]()
之后白湾乡党委书记谢晓林一边赶往现场,一边联系四川大渡河双江口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派技术人员核验;技术人员确认“裂缝存在滑坡地灾隐患”后,交警在1小时内完成大桥两端交通管制,后续更大范围的交通疏导也同步展开并很快处理完毕。
24小时后,大桥垮塌。
但正是这场“由下而上”的民间预警,让原本可能发生的惨剧化为“零伤亡”的万幸。
面对当地政府计划给予的表扬与激励,三郎石旦真的回应朴素却有力:“我啥子都不要,生命得到了保障,我就高兴了。”
红旗特大桥并非普通桥梁。作为双江口水电站G317复建公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它全桥长758米,主墩高172米,中跨跨径220米,今年1月14日才实现中跨合龙,4月进入试通车阶段,但还并没有正式通车。不料从建成到垮塌,仅有7个月。
![]()
更关键的是,这座桥地处龙门山断裂带,建设时就被明确标注“70%的路基区域暗藏滑坡、崩塌隐患”,但塌桥事件基本表明设计及施工方都没有认真对待这些问题。
据阿坝州交通运输局及施工方披露,红旗特大桥所在区域因双江口水电站蓄水、退水,周边边坡曾多次出现小规模垮塌。但施工方未能结合这一动态因素,调整监测策略:既未针对“水库水位退水后可能引发的地质应力变化”制定专项排查方案,也未对桥面与边坡衔接处(此次垮塌的核心区域)进行重点加固或监测,导致隐患从“潜在”演变为“显性”。
![]()
事实上,这场事故折射出的,是复杂地质区域重大工程“重建设、轻运维”的共性困境。一方面,像红旗特大桥这样地处断裂带、受水文变化影响的桥梁,需要“超常规”的监测投入——比如布设地质雷达、位移传感器等专业设备,建立24小时监测预警平台,而非依赖“人工定期巡查”的传统模式;另一方面,“分段负责”的管理体系必须明确“责任闭环”:施工方不能因“工程完工”就脱离监测链条,而应与养护、监管部门签订“试通车阶段安全承诺书”,将地质风险监测、隐患排查纳入考核指标。
![]()
此次塌桥事故零伤亡是幸运,但幸运不该成为常态——唯有让施工方、监管部门的“专业责任”落到实处,才能让每一座桥梁真正成为“安全屏障”,而非“定时炸弹”。
目前,红旗特大桥的重建方案仍在论证中,而“如何避免下一次隐患被‘凡人’先发现”,才是比重建桥梁更重要的“民生工程”。
![]()
消息来源:《潇湘晨报》11月15日报道《复盘四川双江口垮桥:货车司机三郎石旦真发现裂缝后上报,官方快速管制免于伤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