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重要的湿地。湿地,是鸟类栖息的重要生态环境。在长江“十年禁渔”实行以来,长江扬州段的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近几年来,长江湿地已持续成为越冬候鸟的栖息地。就在这几日,扬州江豚保护协会的志愿者(以下简称“志愿者”)在巡护长江时,发现了多种珍稀候鸟已回到了长江湿地。
![]()
01
鸟中“国宝”来到长江湿地
在长江中,有一些岛屿,岛屿周边的滩涂,往往是候鸟的栖息地。
15日,志愿者发现,在长江江中滩涂上,来了两只东方白鹳,“体型非常高大,站在江中很吸‘睛’。”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因为数量较少,被称为鸟中“国宝”。这也是长江湿地连续三年记录到它们,而最多的一次,志愿者在这里拍到了18只东方白鹳,“18只东方白鹳同框,让人非常兴奋。”
志愿者常年观察,记录了东方白鹳逗留时间,从秋天一直到来年春天,都有一群东方白鹳在长江湿地栖息。
![]()
02
这些珍稀鸟类也来长江湿地越冬
除了东方白鹳,志愿者还发现了小天鹅、白琵鹭、豆雁、短嘴豆雁以及各种鹬鸟也已抵达长江湿地。其中,小天鹅、白琵鹭和豆雁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志愿者告诉记者,目前来看,白琵鹭数量非常多,有数十只;豆雁和短嘴豆雁有20多只;小天鹅有一小群。而从鸟儿的羽色、虹膜等特征来看,有一些候鸟还是亚成鸟,如小天鹅亚成鸟嘴上的黄色虹膜还没长出来。
扬州绿杨鸟类摄影艺术中心顾问杭德泉认为,亚成鸟随着亲鸟来长江湿地越冬,可以让鸟儿从小形成越冬记忆,只要生态环境不发生变化,它们以及它们的后代每年都会来这里越冬,“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
03
为何选择长江湿地越冬
“我们已经连续几年在长江湿地记录到了这些珍稀候鸟,可以说它们现在已成了长江湿地的‘老朋友’。”志愿者说,“这些越冬的珍稀鸟类,给人带来了生态美的享受。”
记者注意到,不仅江中湿地,江边湿地也有众多候鸟,如江边的芦苇丛和次生林中,常见田鹀、黄喉鹀、燕雀、树鹨、柳莺等林鸟;而在江边藕塘也有成群的斑嘴鸭、绿翅鸭、绿头鸭等候鸟。同样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黄胸鹀,也曾出现在江边滩涂芦苇丛。
杭德泉表示,长江湿地虽然只是一种湿地类型,但生境却多样,这是长江湿地能吸引众多候鸟的重要原因,“水鸟喜欢浅滩、藕塘等生境,而林鸟喜欢次生林和草地,这些生境在长江湿地都有较好保护。”
“生境好,意味着物种资源也非常丰富。”杭德泉说,长江“十年禁渔”,江中鱼虾多了,这就让喜欢吃鱼的东方白鹳、普通鸬鹚等捕食容易;而在长江江滩,水草也很多,这是食草鸟类豆雁、短嘴豆雁所喜欢的;在江岸的次生林或草地,草籽以及植物种子,又为各种林鸟提供了食物,“良好的生境,充足的食物,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候鸟到长江湿地栖息越冬。”
扬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野保站负责人曹兆阳表示,扬州越冬水鸟的同步监测已经启动,包括长江湿地在内的多个水域,是同步监测的重点范围,他们将通过无人机巡航、红外相机监测等技术,动态精准掌握鸟类迁徙节点、集群规模及栖息地生态变化,为候鸟安全迁徙越冬保驾护航。
记者 向家富
来源:扬州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