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李的认知里,小时候挨打最怕屁股、手心,成年后看电影又觉得拳头挨在脸上最揪心。但现实生活中,一次普通的打架,却险些让小胡“差点丢了命”。
事情发生在一次朋友聚会后,小胡和人起了争执,一时激动挥了一拳,结果被对方反击,轻轻一拳打在了脖子侧面。他本以为,这一拳远比不上胸口、头部的疼痛,没想到,仅仅几秒后,便出现头晕、恶心、四肢发凉。他被紧急送医,幸亏救治及时才转危为安。
![]()
很多人都以为“疼的地方就是危险的地方”,却忽略了身体有些部位外表并不显眼,但极其脆弱,一旦受力,甚至可以“轻轻一拳,直接致命”。
那么,人身上哪个部位挨打最疼?哪些部位打不得?万一遇到危险,最该怎么自保?医生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聊聊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话题,打架时,哪些部位必须重点保护?
你以为“挨打最疼”的地方就是“最危险”?其实恰恰相反,越是你容易忽略的部分,一旦受伤后果越严重。尤其是第2个部位,很多人根本没想到它居然如此脆弱。
许多人习惯性地认为,“疼得厉害”就是“危险系数高”,但医学上其实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真相:一些表面上感觉不到特别疼痛的部位,反而最容易致命。
临床数据显示,打击面部、胸腹、四肢等地方时,虽然神经丰富会让人感觉到明显疼痛,但通常不会造成立刻致命的伤害。相反,颈部、太阳穴和心前区三处人体要害,某些情况下即使只是“轻轻一击”,都可能引发严重失能甚至死亡。
例如,协和医院近期数据梳理显示,因颈动脉窦受压造成急性昏厥或致命的抢救患者比例占同期暴力冲突致重症的11.4%;而心前区损伤直接引发心脏停搏的致死率高达48.2%。这些数字背后,是触目惊心的事实。
人体常见打击部位的神经痛阈(敏感程度)如下:
面部(三叉神经分布),痛感最强,但多数只造成皮下淤血、软组织挫伤,少数有骨折。
上肢、下肢,被打后疼痛直接、剧烈,但多为肢体软组织损伤。
腹部,尤其是肝脾区,受力后有内出血风险但初期无明显特异性疼痛,易被忽视。
可见,疼痛只是警报,真正“致命”的危险往往藏在痛觉之外。
中国法医学杂志曾实测,以下3个部位最危险,千万不能乱打:
颈动脉窦附近(脖子两侧靠下)
别以为这里肉厚没大碍,实际上,颈动脉窦是血压和神经传感的枢纽,受压可引发反射性心跳骤停。实验证明,仅用拳头轻击脖子侧方,成年人在3-5秒内可能出现晕厥,部分高血压或老年人可直接猝死!
就是左乳下方的心脏前壁,儿童、青少年打闹时最危险。医学文献中记载,轻微钝击(如打闹中偶然被击打)也可能导致“心脏震荡综合征”,诱发心跳骤停。数据显示,全球心前区打击致猝死病例80%发生在15岁以下青少年中。
此处是颞动脉和脑膜动脉交汇点,骨板较薄,成人拳击极易引起重度脑震荡、颅内出血。上海市某三级医院患者分布数据统计,一年内因太阳穴被击打致昏迷人数占重大外伤总数的14%以上。
更可怕的是,这3个部位致伤阈值极低、无论男女老少,一旦受力,不仅疼痛,更有生命危险。
医学专家建议,遇到突发冲突或不可避免的肢体攻击时,务必优先保护脖子(颈动脉窦)、心口(心前区)和太阳穴。保护方式不仅是本能捂头,还要有技巧:
用双臂护头、肘部贴近身体
将双前臂横在头前,下巴贴近胸口,肘部内收,既能保护太阳穴和面部,也能遮挡住脖子和心口的正面。
避免背靠墙站立,侧身低头移动
冲突中不要背死角贴墙,容易被从侧面偷袭。侧身低头,胳膊夹护“要害”,有条件时马上退至人多处呼救。
此外,无论被哪种方式攻击,都要第一时间关注头晕、气短、剧痛等异常感觉,哪怕不是“很疼”,只要有不适感都须立即就医,千万别觉得“没事忍一忍”,很多致命伤早期毫无特异症状。
医生还特别强调,“生活中,教育孩子、家人不要用暴力解决问题,有必要时学习基础急救知识,伤后马上送医处理,这比‘不怕疼’更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