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出头的管线工关羡操,双手粗糙有力,眼神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他是中交广航局出了名的“爱琢磨”,也是工友口中“肯干、能拼、会创新”的老大哥。
![]()
今年6月,老关调入位于福建泉州的泉惠石化工业园区A地块及鲤鱼岛滞洪区生态建设工程项目,负责管线布置与排水系统优化。他在检查工地的时候发现,项目初期的排水系统设计存在不足,如果滞洪湖里的泥沙直接外排不仅会污染环境,还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这可不是小事,关系到环保和工程质量,必须迅速解决!”老关马上向项目部领导提出改建排水管道的建议。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老关对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进行了细致研究,带着团队实地勘测、计算水流、模拟施工,最终设计出一套新的排水方案——通过增加排泥管线长度、降低流速,保证泥浆颗粒在围区内有效沉淀。然而,在进行小范围场地测试时,当泵吸平台开足马力,排水管水流的泥沙量仍然居高不下。
老关深知自己肩负的重担,天刚蒙蒙亮便跑现场,一有时间就守在排水口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从净水过滤器中得到灵感,通过增加新型闸箱式排水口,犹如一个大型沉淀池,设置可调节挡板控制泄流流速,使泥沙在排水口处得以充分缓冲沉淀,成功将浑水净化为清水。这样一来,不仅清水可以补给到附近的排洪渠,提升水位以便泵吸平台进场施工,同时,沉淀下来的优质泥沙可用来弥补外购回填土方量的不足,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施工过程中,老关还采用“分层吹填”工艺,保证土质平衡,为后续软基处理打下基础。这些改进虽然给他自己额外增加了很多“麻烦事”,却为项目整体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别看如今老关是现场管理的专家,他也是从普通工人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1991年,20岁的他刚从技工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浚波4”船上做水手,从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海上生涯。
“一开始还是有落差的,‘浚波4’是当时最老旧的一艘船,那时候船长常说,拿这份工资,就要对得起这份工作,挑肥拣瘦怎么成长?”老关回忆道,船上多是转业军人,工作虽然枯燥又艰苦,但大家从不抱怨,每天干劲儿十足,也因为旧船故障多、修理多,反而更加锻炼人,这也让老关对船舶构造很快熟悉起来。有次冬季施工时,“浚波4”水下波纹管受气温影响老化断裂,返厂维修至少要半个月,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决定自己动手换。老关他们轮流潜水,用扳手卡住接口螺丝,手掰脚踹,不到半天时间就完成了一次“动脉”修复手术。
2005年,因公司业务拓展需要,老关从船上调到了管线队。面对全新的领域,他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从最基础的接管、布管开始学起,凡事先自己预演,一步步吃透管线作业的每一个环节,再毫无保留地教给队伍。他常说:“干这一行没有秘诀,最重要的就是肯干,不怕苦、不怕累。”
![]()
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老关却有一颗爱钻研的心。传统的水上管线接头拆卸麻烦、耗时费力,严重影响施工效率。于是,他萌生了设计“快速接头”的念头。没有专业背景,他就靠多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的经验,画草图、做模型,反复试验,最终与公司技术人员合作,成功研制出“水上管线快速接头”,大大提升了接管效率,该项目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除此之外,他还陆续参与设计了“陆域疏浚吊管抓夹”“排泥管道液压闸阀”等多项实用工具,累计获得4项国家专利,还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工友们开玩笑道:“半路出家还能搞发明,真是神了”,他却笑着说:“哪有什么神不神,就是兴趣加上专注,总想找个更省钱省力、更安全的法子。”
“他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这是同事对老关的评价。从水手到管线专家,他用30多年的时光,走出了一段不平凡的征程,把一道道海岸线扮靓。如今,站在泉惠项目这一全新战场,关羡操眼神坚定,一定要把脚下的滩涂,变成造福闽南大地的美丽热土。(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兵 通讯员 陈振强)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