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三十年,全球政治舞台上有个让人费解的现象:美国对苏联用了军备竞赛,对日本用了金融绞杀,可到了中国这里,所谓的“致命一击”却迟迟没有出现。 难道是美国突然变得心慈手软了? 真相恰恰相反——前总统奥巴马在一次内部会议中点破关键:不是美国不想动手,而是中国人太清醒,根本没给机会。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总量连全球前五都排不进,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二十分之一。 但就是这个看似弱小的国家,却悄悄躲过了美国所有传统打压套路。 当时美国内部强硬派曾主张将中国列为“重点目标”,可美国企业却率先嗅到了商机:
从1995年到2001年,美国对华投资翻了三倍,沃尔玛货架上近70%的商品印着“中国制造”,美国消费者每年因廉价中国商品节省超1000亿美元。政客想掀桌子,资本家却按住手说“这里能赚钱”。 这种矛盾让中国意外获得了第一段战略缓冲期。
更让美国意外的是,中国既没像日本那样膨胀到挑战美元霸权,也没像苏联那样硬碰硬搞军备竞赛,而是埋头按自己的节奏发展。 用美国智库的话说,“中国像个在人群里默默训练的人,等它站起来时,别人已压不住了”。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世纪之交。 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中美关系几度跌至冰点。 但中国没有选择对抗升级,反而趁机加大关键技术投入。 当美国内部预言“中国会像苏联一样被压力逼疯”时,中国却默默将资源投向国防现代化和产业升级。
“9·11”事件成了历史的分水岭。 美国转头陷入反恐战争,十年间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砸进2万亿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近两年的GDP总量。 而中国在这段“战略空窗期”里,GDP从2001年的1.33万亿美元猛增至2008年的4.6万亿美元,制造业全球占比从7%飙升至近30%。
2008年金融危机让博弈天平再次倾斜。 华尔街巨头接连倒闭时,中国增持超6000亿美元美国国债,一跃成为美国最大债主。 奥巴马后来承认,正是中国在关键时刻稳住美元体系,才避免全球金融崩盘。 债务人与债权人的角色悄然反转,美国再难像对付日本那样用“广场协议”施压。
三十年间,美国并非没有出手机会。 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拜登推出芯片禁令,但效果远不及预期。 苹果评估后发现,将产业链撤出中国需耗资数百亿美元且耗时数年;而中国已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从日常消费品到高科技产品,剥离成本高到无法承受。 美国智库报告指出:“中国用市场绑定利益,用债务牵制战略,用制造能力筑起护城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