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引战,未来国内AI芯片95%市场究竟会是谁?华为,寒武纪,还是AMD,亦或是一众gpu厂商们?并非引战,纯属好奇,狗头保命,来自一个菜鸡学生的疑问,个人看好amd
一个扎心的真相,其实大家都挺想要用英伟达的,但由于国际关系,导致了英伟达无法选择。但全球市场下英伟达不仅仅做了AI芯片,还做了AI芯片的生态体系CUDA,所以目前很多国产的GPU,例如摩尔线程、寒武纪等GPU开始兼容CUDA!
![]()
听说摩尔线程的是潜力股,得到了很多关注,因为摩尔线程的创始人曾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主导英伟达GPU在中国市场的生态建设,2019年离职后创立摩尔线程 。但国内的CUDA该怎么办?有人说这方面的靠华为来聚集,打造好根基然后交给基金会来运作!
毕竟开源鸿蒙和开源欧拉系统都是这样过来的!那么打造AI开发生态,为他们提供方便,从而更好的打造市场繁荣!
![]()
听说这次华为捐出去的欧拉(服务器操作系统欧拉)升级AI节点算力,作为系统整体调配,就拉来了很多企业一起!那么国内的CUDA绝对不是一家企业撑起来的,可能是打造基金会,然后拉更多的GPU厂商一起参与,这样才能形成更好的生态。不然单独靠一个企业的AI芯片量级是很难和英伟达形成这样的优势的!必须是共同发力!
那么应用厂商和AI服务器端企业,愿不愿意用,愿不愿意一起打造就很关键了!至于说AMD,虽然AMD也做GPU,但AMD不是国内的企业,自身还面临着和英伟达的竞争,国内的优势并不明显!
![]()
国内AI芯片市场的终局或许不是某家企业的独角戏,而是“华为筑基+多厂商协同”的生态共同体。华为凭借昇腾芯片与MindSpore框架已构建技术底座,其开源策略与欧拉、鸿蒙的成功路径形成方法论闭环——正如欧拉通过开放原子基金会汇聚了300+企业参与,AI生态同样需要这种“基础设施开源化+应用生态市场化”的双轮驱动。
CUDA生态的本质是“开发者习惯护城河”,国内破局需破解三重困局:硬件兼容性、开发工具链完整度、行业应用迁移成本。
![]()
摩尔线程等新势力凭借团队基因在兼容性层面积累优势,但单靠一家企业难以覆盖金融、医疗、工业等全场景需求。参考RISC-V基金会的全球协作模式,国内需要建立类似的AI芯片生态联盟,统一基础接口标准,共享中间件资源,避免重复造轮子。
AMD的“非本土性”使其难以进入政府采购与关键行业供应链,而寒武纪等垂直厂商更适合在细分场景建立优势。
![]()
未来市场格局可能呈现“70%通用市场由生态主导者掌控,30%垂直领域由专业芯片商分食”的态势,正如PC时代英特尔把持通用计算,而英伟达在图形领域独树一帜。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